他是具有頂配學歷的超級學霸,
紐約大學電機工程學碩士、哥倫比亞大學運籌學(金融工程)碩士、普渡大學博士,
同時他也是國際知名技術協會的科學家;他是被授予Magoon優秀教學獎及國家工程院CASEE新教師獎的美國大學教授,
同時他也是矽谷物聯網行業的創業明星;具有如此“閃閃發光”履歷的他, 爲何定離開美國矽谷,加入位於對外經貿大學校內的北京中國學中心The Beijing Center (TBC) 任教。
TBC到底是什麼樣的機構,能夠吸引他拋開曾經閃閃發光的頭銜,來到中國北京繼續他的教育事業?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和他聊聊,TBC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到底有多麼與眾不同?
古嘉文 Simon Koo • 北京中國學中心(TBC)執行總監 • 普渡大學電機及電腦工程學博士 • 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高級會員、美國電腦協會(ACM)高級會員、英國電腦協會(BCS)會士 • 曾任教于聖地牙哥大學、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和聖克拉拉大學 • 矽谷物聯網企業Ananse的創辦者和CEO
除此之外,Simon也會站在大學教授及企業管理者的雙重角度,帶給大學生關於學習及成長的建議:大學生如何在課堂上得到更多的成長,以及大學生如何具備領導力。
(以下為Simon第一人稱自述)

#01藏在對外經貿大學裡的神秘學校TBC
“TBC是中西文化的橋樑,
幫助海外學子瞭解中國文化,
讓中國學生更愛祖國”

TBC創辦於1998年,2002年起坐落於對外經貿大學校內。
自1998年成立以來,TBC一直作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在發揮作用。我們經常舉辦各式各樣的文化交流活動,以幫助外國人進一步接觸和瞭解中國文化。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成長在國外的華裔同學都因為TBC而收穫很大。
其中一位是TBC 2018年的交換學生Jessica,中文名字叫席慶慶。她是位來自明尼蘇達州的華裔,她說TBC幫助她在中國發現了新的自我,幫助她體會中國的血脈對她的意義。
直到現在,她都非常想念中國,她一直和我們保持聯繫,希望有機會能再次回到TBC,再次回到中國。
另一位印象深刻的同學是Michelle Chin,TBC 2019年交換生,她是三藩市出生和長大的中國人,她說是因為TBC才回到中國,她曾經說,是三藩市讓她長大,但中國讓她成長。
這些不勝枚舉、令人感動的例子都在說明TBC發揮了中西文化溝通及搭建橋樑的作用。

“TBC是開放、多元的國際化學校,
幫助中國的本科學生
更好地適應海外的生活和學習”
但是,隨著近幾年的發展,現在的TBC把對於中國學生、中國學者的交流培養作為工作重點。
一直以來,我們都希望可以為中國學生搭建一個接受西方教育的橋樑和媒介,也為那些有去海外留學意願的學生提供一個跳板。
我們希望通過在TBC 的學習,幫助他們做好留學的準備,讓他們更好地適應海外的生活和學習,更完整地享受留學的益處。

所以在我看來,TBC是一個開放、開明的學校。
TBC所採取的教育方針是以“博雅教育”為基礎,吸納中國文化而成為屬於和合適中國的教育,也就是吸取了西方博雅教育的精髓,並將其以更適應中國教育的形式呈現出來。
儘管TBC的老師都來自不同的大學、不同的專業甚至是不同的國家文化背景,也有很多來自清華、北大等國內院校,但是TBC致力於讓所有的課堂保持開放、開明和國際化,我們的課程能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習的能力。
此外,對於我本人來講,我的授課風格是一個“無為而治”的情況。
雖然教育不能完全沒有規範,但太多的規矩對於學生的發展確實會帶來不必要的限制,所以我希望儘量給學生更多的自由。

而且對於大學生來說,他們的社會經驗相對缺乏,在大學這個相對來說會比較保護他們的環境中,我會更多地鼓勵他們去嘗試、去犯錯,從錯誤中汲取經驗。
因此,在我的管理下,TBC是比較自由、多元的。
“TBC是培養領導者的平臺,
培養有同理心、
能在自己領域裡精益求精的領袖”
TBC承接了擁有四百多年傳統的“依納爵教學法”,所以在培養領導者這方面有自己的一套經驗和方式。
除去在課堂上教授學生基本的知識和能力以外,
TBC更看重的是通過實踐讓學生去接觸更多的人和事,從而建立起同理心。所以我們會安排TBC的學生去做一些社會服務類的專案,
引導他們去理解世界上不同的人、不同的想法和需求,
幫助他們開闊視野,並將從中學到的道理和能力運用到以後的工作中。
這就是我們培養學生、培養領導者的基本思想。
TBC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領袖。
我們所謂的領袖,是廣義上的領袖,
是指對自己的工作負責、能在自己的領域裡精益求精的人才。
我們對學生的要求不是做到“最好”,而是要做得“更好”。

你現在做得已經很好了,但是可以更好嗎?
你現在已經很不錯了,但可以更不錯嗎?
這就是我們希望學生在TBC可以建立起的心態。
所以我們要培養的領袖,不一定是國家領導人或大公司CEO,而是只要在自己的領域裡成為“領袖”,就足夠了。
目前來TBC訪學及交換學習的學生有1萬餘名,分佈於全球17多個國家。他們在世界各地工作和深造。這些學生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無論他們身處何方、投身何事,他們都是在追隨自己的熱情,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02大學生如何在課堂上得到更多成長
“貴在於精不在於多,
勇於表達而非被動接受”
我堅信這樣一個觀點,“與其教學生各種各樣的知識,但每一樣只有皮毛,我寧可反過來,進行精而不多的教育。”
就像我的一位導師曾經說過的:“choosing between learning a lot of things, I would rather you understand simple things deeply”。
意思就是:“對於很簡單的事情進行透徹地瞭解,比起什麼都懂一點點要好太多了。”

這個觀念對我影響非常大,也是我給自己的教學設定的期望和方向。
所以我會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多說,甚至學生說的比我多,我會更開心。
因為我認為只有通過說、通過表達,
學生才能夠對正在學習的課題有更深入的瞭解,而非只是被動地接受。
另外,我考試的形式也比較特別,我會讓學生帶一張A4紙,讓他們想寫什麼上去都可以,但只能用手寫,絕對不能把書上的內容複印上去。我這樣做有兩個目的:第一,在準備這張A4紙的時候,學生其實就等於就把材料複習一遍;第二,我一般不考需要死記硬背的內容,我更希望學生能真正理解課題、並融會貫通。
這樣一場考試下來,學生自己也會覺得,那張A4紙其實沒有什麼用,因為知識已經牢牢刻在他們腦子裡了。
#03大學生如何具備領導力
“同理心是領導力中非常重要的內核,
其次是洞察力及創造力”
對於領導力的標準實在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但是我認為其中確實有一些不變的核心。
首先就是一定要有同理心。
因為如果你作為一個領導者,不能察覺到你下屬、同伴的痛點,不能理解他們的感受,而只是單純按照自己認為“為他們好”的想法去做的話,實際上並不利於整個團隊的發展,更沒有辦法服眾。所以,同理心是領導力中非常重要的內核。
第二個是洞察力。
領導者不一定需要看得最深、最廣,
但他一定要比別人站得更靠前、看到的比別人稍微多一點點。
比如,領導者要能從一些“奇怪”的角度去看問題,要發現到別人忽略的東西,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從而帶領團隊走上更好的道路。
第三是創新能力。
如果是我自己成長的那個年代,或者是我父母的年代,
念大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工作,或者為工作做準備。
但在如今這個時代,大學教育的作用不再局限於協助人“找”工作,
而是協助人去“創造”工作,去創造事業。
在這種教育環境下,大學生需要培養的就是創造力,是洞察世界走向的能力。
當然,那些基礎的能力,比如溝通能力、逆商等等的這些的培養還是很重要,但是從目前的趨勢來講,創新能力是大學生需要培養的核心能力,也就是一個人成功與否很關鍵的觀察點。
下一期,Simon繼續和你聊聊:
告訴你現在出國留學還香嗎?
如何選擇合適的學校?
北京中國學中心(The Beijing Center)成立於1998年,是安東神父 (Ron Anton, S.J.) 於1998年成立的非營利高等教育機構及研究中心,志在通過文化教育與學術交流,促進中外文化的相互理解與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