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來,植物學家不斷發現發掘世界各地的珍奇植物,同時植物也進行自己的全球化過程,我們在亞洲、歐洲、美洲等各大陸都可以見到其他大陸的樹木花草。在這個過程中究竟有過怎樣的歷史?植物學家們有哪些傳奇經歷?法國科學家馬克·讓松在《植物情懷》中帶領讀者一道探查這些奧秘,讓讀者在閱讀的喜悅中不知不覺對植物產生好奇心。

湯執中神父墓 Pierre le Chéron d'Incarville
湯執中神父墓 Pierre le Chéron dIncarville

植物情懷》, [法]馬克·讓松 夏洛特·福夫 著,戴捷 譯,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1年8月經出版社授權,本文摘錄書中有關18、19世紀遠赴中國為植物學做出貢獻的西方傳教士湯執中、譚衛道、德洛維等人的經歷。

湯執中神父:在御花園上班

正是由於這位宗教人士,神父們才在中國開啟了植物學之旅。當時沒有任何外來者能夠在這個國家隨意行走,而精心挑選過的耶穌會士則能夠進入皇帝的御花園住下來,皇帝本人渴望知識,喜歡與他們相處。

德拉維神父:跑遍雲南三十年
德拉維神父:跑遍雲南三十年

湯執中死於1757年(乾隆22年)6月12日,葬於北京市海淀區彰化村正福寺,他的墓碑今天保存在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墓碑用中文和拉丁文書寫。

1741年,北京近郊已經精耕細作,湯執中神父(Pierre le Chéron d’Incarville)不得已只好降低自己的期望。要想找到一些罕見的植物品種,就得走出北京。這位傳教士寫信給自己的植物學老師朱西厄(Bernard de Jussieu)是法國博物學家,敦促他寄來一些球莖和種子,這樣他就可以接近皇帝。湯執中向朱西厄解釋說,皇帝熱衷花卉,為此他還專門建造了一套房子,以便欣賞到山上的春白菊,這就有了討好他接近他的理由。

朱西厄和湯執中一共通了16封信,聊的都是有關寄送植物的事。湯執中擔心商船的船艙太潮濕,於是他等待著沙漠商隊經過,他們用駱駝馱著商品從歐洲各地經西伯利亞進入俄羅斯。隨後,湯執中極具耐心地在自己房間的窗台上培育了一株異域含羞草(Mimosa)。

清宮習慣稱由歐洲人引入的植物稱為「海西」, 湯執中向皇帝進獻了含羞草,這種植物引起了乾隆皇帝的興趣,欣賞之餘皇帝命郎世寧將其描繪下來,這就是《海西知時草圖》【清】郎世寧《海西知時草圖軸》 紙本設色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譚衛道神父:好運連連,遇到大熊貓,看到了山桃
譚衛道神父:好運連連,遇到大熊貓,看到了山桃

德拉維神父:跑遍雲南三十年

植物探險家藉此機會對中國從雲南至西藏進行了勘探,安頓下來的教士們則學習當地語言,把業餘時間的每一分鐘都用在植物上。他們很快便成為植物學家最好的中轉站,最終寄回的植物由阿德里安·弗朗謝(Adrien René Franchet)接收。在自然博物館內,這位苛刻的植物分類學家著手接待所有由宗教人士寄回的植物,並發表相關研究,湯執中神父寄來的是第一批。朱西厄去世之後,由於沒有合適的收件人,這些植物一直放在檔案室中無人問津。

他們的發現規模之大,可以說是上帝的慈悲,但主要還是因為那裡有特殊的植物群落,其名聲大得可以越過巴黎植物園的高牆。弗朗謝收到的東西除了大包的晒乾植物,還有許多種子,園丁們將這些種子種在巴黎的花壇中,每個人都想在自家花園裡再現遠方國度的花卉。

譚衛道神父:好運連連,遇到大熊貓,看到了山桃

這些人(編注:當時來華的神父們)的形象顯然與探險家不符:消瘦、貧窮,穿著破舊的長衫,只跟窮人打交道,因為沒有一個有權勢的中國人會接待他們。他們當中,只有譚衛道神父(Père Armand David)獲得了一點知名度,這位巴斯克人喜歡攀登比利牛斯陡峭的山峰。

但是他們的部分發現從未在植物園以外的地方種植過,如山桃(Prunus davidiana Franch)。這是譚衛道神父在成都附近的山裡發現的,那裡原來是皇帝的夏宮,也正因此被園藝家們所忽視。山桃的粉色小花開得很早,不久就被冬日的寒風吹落。看到這些美麗的花兒,人們幾乎忘記了傳教士們在探險過程中所經受的艱難險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