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部分因為梅爾吉勃遜的「受難記」廣受青睞,〈時代〉雜誌以「耶穌為什麼得死」作為當期的封面主題。這部電影被好好拿來研究一番,提出了許多學者的見解,同時也呈現了一般人對這個問題的感受。
其中一個受訪者是一位年輕的女士,在小時候目睹她的母親被善妒的男朋友殺害。回顧她母親的死亡,她沒有辦法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感受。然而,她母親所流的血彷彿與耶穌在受難時所流的血有了連結,祂也受到了不公平的審判與刑罰。這個連結給了她母親的死一份尊嚴。
她的感覺是對的。耶穌在聖週五所經驗到的,與這個世界所有被不公平對待的受難者所經驗到的,是相同的。我們都有自己的受難日,而這些受難日與二千年前耶穌受難的那一天,並非沒有關聯。確實,耶穌在祂受難日那天所經歷的,如同這位女士所說的,賦予我們曾經歷的羞辱、孤獨、無助與死亡一份尊嚴。耶穌在祂受難的那一天,到底經歷了什麼?
有意思的是,福音的焦點並沒有放在耶穌身體上的痛苦(那肯定很可怕)。取而代之的,是福音的作者特別描述耶穌情緒上的痛苦及被羞辱的感覺。他們描述了祂的孤獨、被背叛、無力為自己申辯、成為嫉妒下的受害者、被嘲弄、被誤解、被扒光衣服而感到困窘和羞愧,並且成為道德上的邊緣人。然而,祂的反應卻是溫暖的、善良的並願意寬恕的。聖週五,在路加的筆下,是黑暗掌權的時刻。這是什麼樣的感覺?
「每當我們發現自己失去了健康與活力,孤獨地躺在病床上,雖然有家人與朋友的的陪伴,但意識到最終,還是只有自己得獨自面對失落的事實:面對在手術中失去乳房或是某個器官,面對化療的痛苦以及死亡。每當我們獨自處在這種情境中,獨自處在恐懼中–我們就經驗到耶穌在受難日那天所感受到的。」
「每當我們發現自己獨自承擔著責任 ,被一種無法解釋的道德鎖鍊所綑綁,彷彿失去自由一樣,被認為是膽小、呆板,被恐懼所束縛而不敢追求自己的生活;每當單純和承擔被視為軟弱;每當環境奪走了我們的夢想,我們得要把自己想要的送給別人–我們就經驗到耶穌在受難日那天所感受到的。」
「每當我們被誤解,因而被當成一個軟弱、糟糕的人;每當我們帶著被誤解的印記過著每一天,不得不面對他人鄙視的眼光–我們就經驗到耶穌在受難日那天所感受到的。」
「每當我們經驗到無能清楚地表達自己;每當那種無法表達自己的感覺讓我們彷彿生活在黑暗中;每當我們正經歷痛苦,並發現自己內在那些最美好的部分,也會隨著我們的死亡而消逝,不再被看見,徒留嘆息–我們就經驗到耶穌在受難日那天所感受到的。」
「每當我們發現,因為自己所信仰的,成為別人嫉妒、仇視、威脅的目標;每當我們內在的美好品格,在別人眼中成為一種自私;每當我們要為自己所信仰的感到羞恥;每當我們所珍視的卻被別人當成一種侵犯–我們就經驗到耶穌在受難日那天所感受到的。」
「每當我們面對年老、疾病、失去吸引力、失去自己安身之所、失去生命,而感到孤獨與失落–我們就經驗到耶穌在受難日那天所感受到的。」
「每當我們因著不公義而成為受害者;每當我們得要照顧生病的近人–我們就經驗到耶穌在加爾瓦略山所感受到的,並且體會到聖週五的黑暗。」
「每當我們嚐到苦澀的滋味,能說的就跟耶穌在革責瑪尼莊園被捕,走向羞辱與死亡時所能說的一樣:『但是,這是你的時刻–黑暗掌權的時刻。』」
我們知道這意味著什麼。我們都會經歷這樣的時刻:當我們的世界分崩離析,當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趴在地上等待,如同耶肋米亞先知書所描述的一樣。等待什麼?等待黑暗與死亡掌權,等待聖殿的帳幕從上到下裂開(如同瑪竇福音描述的),以及天搖地動,大石裂開,亡者從墳中走出來。
原文出處: http://ronrolheiser.com/tasting-the-darkness-of-good-fri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