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結構有助團體交談的進行,而靈修交談的藝術則是如何作分享和聆聽。不少參加過靈修交談的朋友發現原來自己並不熟習如何有意識地分享、專注的聆聽和默觀內心的動力。以下是一些心得:

1. 有意識的分享

何謂有意識的分享?相對於說話時只陶醉於個人的獨白:滔滔不絕、巨細無遺、說不出重點、含糊不清、令人摸不著頭腦等,有意識的分享是指分享時與聽者有一份聯繫,讓他人聽得明白個人想表達的重點。分享的內容越能在具體細節、理性分析和情感三者中取得平衡,則越能讓人聽得明白。

靈修交談的分享著重「什麼碰觸我內心深處?」,因此,帶著尊重地分享個人內心真實的感受是重要的,尤其在一些有張力的時刻。維持尊重的氛圍,讓成員感受到被接納和有自由等能有助坦誠開放的分享。

2. 專注的聆聽

很多人都明白專注的聆聽包括全神貫注和臨在地聆聽。其實,專注的聆聽是尊重分享者是其個人經驗的專家,而靈修交談亦不是教導、說教、提供意見的場合。不少朋友在操練靈修交談時,發現只要自己整個心神都全然臨在,不但能聽清楚彼此分享的內容,甚至能聽到對方的情感。

3. 默觀動力

默觀動力可以說是靈修交談的核心所在,不論在個人祈禱默想、分享、聆聽、反思,焦點都是放在個人和團體的動力。正如上文所述,在祈禱默想和分享時,留意主題帶出內心所呈現的思緒、情感、靈感、渴望等,而在聆聽他人的分享時,亦默觀自己在聆聽時在什麼地方感到被碰觸,例如被啟發、被吸引、被牽動、被刺激等。

例如,在某次靈修交談中,一位組員在聆聽另一位組員分享後很想發問,當他將注意力由向外(向對方提問)轉到向內(留意自己內心動力)時,他開始默觀自己想發問背後是什麼動力,並發現自己對那位組員的分享感到很羨慕,對方的經驗正是自己內心的渴望,接下來為他更有意義的是把自己內心的渴望帶到祈禱中與主分享。除了個人動力外,也可以默觀整個團體在靈修交談期間,神慰或神枯的動力。

結語

雖然靈修交談本身有一定的技巧需要操練,但與其說它是一項用以達致某些目標的具體操作,不如說它是一門領導的藝術。它不單是用作團體分辨的一個重要工具,其本身更是一個彼此同行的過程。真正帶來生命力的交談需要建基於某些前題如心靈的狀態和特質上,與此同時,靈修交談亦能培養這些心靈狀態和特質。

 

羅家慧女士 Ms. Sally Law

香港思維靜院培育主任,提供靈修陪伴,帶領避靜和工作坊,並培育靈修陪伴者。

在香港接受教育,獲取社會科學學士(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心理學碩士(Master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澳洲依納爵靈修指導證書(The Arrupe® Program)及澳洲靈修指導碩士(University of Divinity, Jesuit College of Spirituality)。

亦曾修畢家庭重塑導師課程(初階)、生命自覺課程(第四階)及MBTI®執行師證書。

工作經驗包括:個人輔導、培育及帶領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