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生命力的交談就是靈修交談,一方面可以說靈修交談並沒有特定的進行方式,反而是交談期間如何聆聽和分享更為重要;但另一方面,團體靈修交談有既定的進行程序,適當地使用能幫助分享的進行。下文先簡介團體靈修交談的流程,再描述分享和聆聽的藝術。

一般而言,團體靈修交談可以包括下列步驟:

1. 進入

進入可以包括各人簡單分享當下的狀況、內心的天氣等,也介紹是次交談的主題。

2. 祈禱或默想

祈禱或默想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可以讓參加者與自己聯繫,從聚焦於外在的事件或要解決的問題,透過默想轉向聚焦於一己的內在狀態。例如:面對一項需要處理的問題,若然聚焦於外在事件,可能會思考如何處理、每項處理方法的優點缺點等;而聚焦於內在狀態,則留意當自己面對當下的問題時,內心有什麼狀態,包括感受、體會、思緒、靈感、渴望等,甚或留意到內心有不同的動力。另一方面,在祈禱中各人與天主分享自己的內在動態,聆聽天主的心意。

3. 第一回合交談:個人分享祈禱/默想的體會

在這回合的交談,每位成員分享個人在默想時間的體會,分享的重點放在個人內在的動態或祈禱中的領受體會,多於對外在事件的討論。交談是以成員輪流分享的形式進行,其他成員作專注的聆聽,期間不作任何討論、回應或給予意見。如團體人數較多,可以順次序形式作分享,並設定每人的分享時間。

4. 第二回合交談:分享於第一回合於聆聽他人

分享時內心被碰觸之處在第一回合分享後稍作片刻安靜,留意在聆聽第一回合分享時,內心的感覺和被碰觸之處,留意感覺和背後所呈現的體會、帶出的思緒和渴望等。在第二回合,成員可分享這份體會,同樣地,其他成員作專注的聆聽,不作討論、回應或給予意見。值得留意的是,在安靜和第二回合的交談,重點更多放在小組和個人內心的動力如被啟發、碰觸,而不是對事件的討論、個人立場、概念和道理等。

5. 第三回合交談:分享於第二回合時,默觀到團體內的動態

同樣,在第二回合交談後,再安靜下來,留意在第二回合分享時的團體動力,並嘗試命名這動力。在第三回合,成員可以分享自己的默觀。此時,團體亦可就大家的默觀進入討論或彼此交流。

 

羅家慧女士 Ms. Sally Law

香港思維靜院培育主任,提供靈修陪伴,帶領避靜和工作坊,並培育靈修陪伴者。

在香港接受教育,獲取社會科學學士(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心理學碩士(Master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澳洲依納爵靈修指導證書(The Arrupe® Program)及澳洲靈修指導碩士(University of Divinity, Jesuit College of Spirituality)。

亦曾修畢家庭重塑導師課程(初階)、生命自覺課程(第四階)及MBTI®執行師證書。

工作經驗包括:個人輔導、培育及帶領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