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什麼領導模式或風格,要帶領人從一處到另一處,或從某一狀態到另一狀態,溝通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依納爵式的領導在這方面提出靈修交談,究竟靈修交談有什麼特式?它是如何進行的?
自 2016 年耶穌會第三十六屆大會開始,靈修交談在依納爵群體中引起了普遍的關注,瞬間廣泛地在全球耶穌會士和機構中被認同和推廣。第三十六屆大會文獻中指出在耶穌會士的團體生活中,彼此交往和分享的重要性:「這定位讓團體成為一個充滿真誠、喜樂、創意、包容和尋求天主旨意之處。因此,團體可作為一個分辨的地方。」
註1團體分辨的其中一個必要工具便是靈修交談。
事實上,我們能在聖依納爵和初期同伴的事蹟中看到靈修交談的足跡。依納爵經常在不同地方與人作深度的交談,這已是靈修交談的雛型;而初期同伴在 1539 年聚在一起考量他們是否需要成為一個團體、服從一位長上等提問時,更看到他們的團體分辨。因此,靈修交談是依納爵傳統的一個特式。
那麼,什麼是靈修交談?它與日常生活中的一般談話有什麼不同?需要在什麼前題下才可進行靈修交談?靈修交談有什麼既定的程序和方式?本文嘗試就這幾方面作一闡釋。
什麼是靈修交談?
乍看字面意思,可能會讓人有一錯覺:認為靈修交談主要是談及一些屬靈的經驗和信仰上的事情,或者靈修交談只限於在靈修和避靜期間與靈修陪伴者的交流。事實上,靈修交談不限於靈修和信仰方面,從一個更廣義層面去看,靈修交談可以泛指具有生命力的交談。耶穌會第三十六屆大會的文件指出,靈修交談包括主動和接納的聆聽,以及願意分享內心深處被碰觸之處。
不少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在某一個談話或分享後,個人感到內心有一種動力,或一份喜悅、滿足、備受安慰、充滿生命力、回味無窮等;同樣地,或許不少人也有相反的經驗:某些談話讓人感到虛耗、無精打彩、困惑不安、無聊、煩厭等。不論從正面經驗去細味什麼是有生命力的交談,或從反面經驗去反省虛耗生命的交談欠缺什麼,都不難推論出什麼是靈修交談。
有生命力的交談通常包含一些共通的元素:
- 有深度的交流:某些談話例如說笑、說三道四等,雖然很輕鬆愉快但較為膚淺,過後很快便忘掉;相反,有深度的交流不論感受上是喜悅抑或是個人不喜歡的感受,郤在彼此生命之中引起一份廻響。
- 相互性:有生命力的交談是相互性,即彼此都有參與、分享和聆聽。單向性的交流縱然富有啟發性,只適用於部份場合如教導、講座等。相反,若然在兩人或團體的關係中,常常只有某一方發言,其他只有聽的份兒,無論領導多有啟發性,也往往只帶來生命的枯乾。
- 感到被尊重:尊重不一定代表同意對方的立場或意見,即使意見不同,也可以尊重對方之為對方。
- 開放和真誠的分享:縱然所分享內容的不一定為對方所接納,但單單是可以說出心底話的自由已能帶來生命力。
- 有啟發性:相對於被教導,一些有啟發性、讓人有新發現,或感到開啟了盲點的分享更能讓人感到有生命力。
註1. 原文為”This disposition helps the community become a space of truth, joy, creativity,pardon, and of seeking the will of God. Thus, community can become a place of discernment.”
文/ 羅家慧女士 Ms. Sally Law
香港思維靜院培育主任,提供靈修陪伴,帶領避靜和工作坊,並培育靈修陪伴者。
在香港接受教育,獲取社會科學學士(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心理學碩士(Master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澳洲依納爵靈修指導證書(The Arrupe® Program)及澳洲靈修指導碩士(University of Divinity, Jesuit College of Spirituality)。
亦曾修畢家庭重塑導師課程(初階)、生命自覺課程(第四階)及MBTI®執行師證書。
工作經驗包括:個人輔導、培育及帶領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