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11),是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1552- 1610年)逝世411週年的日子。
利瑪竇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奠基人,他用平等友好的方式打破了中國與西方的思想壁壘,並因此締造了一段傳奇。楊延筠等人編譯了眾多西方自然科學書籍,內容涵蓋了天文,數學,地理等當時的西方先進科學文化知識。西學東漸極大地拓寬了中國人的視野,豐富了中國文化。

當然,深不少“本地化”的利瑪竇也是第一位真正學習和研究中國文化典籍的學者,將中國文化和社會介紹給西方,做到了中學西傳。流傳著利瑪竇當年翻譯的“四書”的拉丁文譯本,他的《利瑪竇中國札記》曾長期被認為是西方認識中國的基本著作。
1610年5月11日,利瑪竇與世長辭,萬曆皇帝欽欽賜墓地將利瑪竇葬在北京。利瑪竇進一步促進了中西交流,也對亞洲其他國家了解和認識西方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如今,利瑪竇依然是世界公認的中西文化交流象徵,人們為他建立紀念地標,用他的名字成立學社,命名教學樓等,從而紀念利瑪竇。這不僅僅是紀念利瑪竇本身,更是承借利瑪竇精神,結合時代,繼續推進中西文化的友好交流。
北京中國學中心(The Beijing Center)成立於1998年,是一所非營利高等教育機構及研究中心,志在通過文化教育與學術交流,促進中外文化的相互理解與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