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董澤龍神父

「總之,我們只選擇讓我們更能達到受造目的之事物,愈顯主榮。」(神操#23〉

提筆趕稿,搜索枯腸之際,收到省區電郵送來的文件,是關於總會長邀請會士們去反省及調整省區架構,好能更有效面對普世的使命。前一陣子,也有一份文件從羅馬傳來,要求會士們對環保議題,跟團體的生活及消費方式作出反省及回應。靈感突如湧至,就定了這個標題。

自從定下在三願以外,還向教宗宣發第四聖願開始,依納爵就幫會士們明白到來自更高權威,看到更普遍的需要對使命保持鮮活的重要性。收到這兩份文件,不禁從心底欣賞修會這幾百年來的傳承,經常保持警覺去分辨時代的徵兆,調整當下而作出有效的回應。這樣,使會士們在平凡中不會流於困循,故步自封,甚至夜郎自大,而是不斷向時代精神及挑戰開放,留意自己不足及需要進步的地方。對照起來,這幾年來有不少機會陪伴一些有組織的宗教團體,講課或帶避靜等,卻看到不少來自管理上的鬆懈,缺乏了提醒及鞭策。縱然有,又遇到個人的抗拒及忽略,做成原始的精神不容易開展,停滯不前。

說實話,來自管理上的鞭策很多時是不舒服的。原因很多,事務繁忙及習慣模式大概是關鍵。前者令人覺得新的要求是一額外的負擔,在一己的崗位及使命上已經有足夠的事來操心了,還有甚麼精力及興趣留意更高的觀點呢?我們不是已經做得不錯嗎?再者,人本身是習慣的動物,調整及改變意謂要從頭學習及適應,放下自我及舊有的模式,總是艱難的。

這裡就不禁佩服依納爵的洞見,他將平心的態度視為靈修的原則及基礎。他邀請我們在選擇以前,先不要偏向這個或那個,對兩者要懷著一份歸零的心態。

這一期《俠客行》懷念陸毅神父,記得當修士時跟他交往的經驗中,有一次對平心有了深刻的體會。事緣約他在澳門的邊境會合,然後一齊過境到拱北坐車到新會,了解他在那裡的工作及教會的狀況。想不到,他忘了,沒有出現;等了良久,躊躇著要獨自回修會,還是隻身去新會找他?回去是相當合理及安全的,進去卻要冒險,人生路不熟,也不一定他就在那裡。不過想到像他做一位四處遊走的傳教士,去冒險及嘗試,卻有一份特別的吸引力及欽羨。在平心中聽到了內心這份更大的渴望,便較確定是來自上主的聲音。有點驚恐踏上陌生的旅程,但信賴仍多於忐忑不安。到達後果然在天主堂碰上他,不禁喜在心頭。為我最重要的,大概不是見到他,而是天主透過這位身教大於言教的會士,學到了平心及更的一課,一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