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總會長蘇薩神父(Fr. Arturo Sosa, S.J.)2020年七月底首次訪華,對在台灣的耶穌會士、合作夥伴,以及在工作與活動上相關的平信徒舉行座談會。總會長首先深入介紹「耶穌會普世性使徒優先」(Universal Apostolic Preferences),這四項優先將在未來十年指引耶穌會與合作夥伴,一同從事使徒服務,以落實修和與正義的使命。 這四項優先分別是: 一、通過神操及分辨,揭示邁向天主之路 二、在修和及正義的使命中,與窮人、被世界遺棄者、其尊嚴受侵犯者同行 三、陪同年輕人創建充滿希望的未來 四、合作照顧我們的共同家園 蘇薩神父表示,這四項優先源自長時間共同分辨的過程,可以透過四個幅度從旁加以協助推行。首個幅度是智性的深度,由於智能的深度是耶穌會所有形式使徒事業的特色,當面臨情況的複雜時,唯有智性的思考才能釐清事務的癥結。此外,智能的深度必須伴以靈修的深度,才能穩健而連貫地從事使徒事業繼續為教會服務,從而表達出我們的信仰。 第二個幅度是深化合作,藉著所有一起工作的夥伴之間的合作,讓我們的使命得以深化,事工得以擴展。透過與別人合作,我們才能做得更多。 第三個幅度是建立網路,我們要打開自己,吸收許多不同的資訊,建立網路共同去推行這些優先。 第四個幅度是皈依,也就是悔改,改變原來不是朝著天主的方向;唯有拋棄各種形式的自我中心,無私的關懷他人萬物,去改變、去皈依、去悔改,秉持「更」的精神,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此外,蘇薩神父還強調修和的重要性。他表示,我們生活在一個破碎的世界,因此要透過修和將世界重新整合起來。修和不僅是基督徒使命的關鍵,也是關係的基礎,這包括人類彼此之間、與受造界,以及與天主之間的關係,這三類修和是分不開的。 演講之後,其中一位與會者提出以下的問題:如果在教會團體或堂區,教友本身的背景、興趣,甚至政治立場都不同,要如何促進大家參與靈修的活動,以及如何面對這種不同? 蘇薩神父回答說:「在天主教的傳統內,政治意見不同是很正常的現象,這也提供了一個對話的機會,如果我們能夠用靈修對話的方法,夠積極地聆聽對方,並學會表達自己,而不是要戰勝或說服對方,在這樣不斷的磨合過程裡,團體會變得更豐富、更好。在促進靈修方面,可以深化神操的經驗,藉著基督的恩寵與帶領,得到啟發;當然,我們也必須深入了解每一種情況,這樣才能找方法解決問題。」 另外,徐匯中學的一名老師問到,如何才能更有效的設計神操省察課程,幫助高中生去面對生命。總會長表示,年輕人有自己的想法,我們最好是在一旁建議,不要強行把自己的價值觀加諸在他們身上。一旦我們用強硬的方式,他們必定反抗,因此我們只能建議,並尊重他們的自由,也尊重他們的責任。
耶穌會總會長蘇薩神父談普世性使徒優先
行醫外的聖召路
我是耶穌會施毓謙修士,於一九八三年五月出生於上海,隨母親及其全家而信奉天主教。因為當時的政局,沒有神父在上海服務, 遂在出生後第四天即由居住在家的姨婆、拯望會周倜英修女施洗,取聖名斐理伯(宗徒慶日正在五月);
2020柯家銘修士的復活節
柯家銘修士剛從印度來台灣數月,這是他在台灣的第一個復活節,雖然碰到席捲各地的疫情,但在這特別的節慶中,他深刻體驗到主復活的喜樂及無限的希望。
2020潘翰修士的復活節
潘翰修士來自印度,剛學了半年的中文,今年是他在台灣過的第一個復活節,適逢新冠病毒疫情爆發,這反而促使他更親近天主,因為他深信”沒有什麼能把我們與基督的愛分開”。
韋德雲修士在台灣的第一個復活節
韋德雲修士來自肯亞,有語言天份,來台灣學中文僅八個月,就能侃侃而談。今年是他在台灣過的第一個復活節,適逢新冠疫情席捲而來,讓他難忘,而他也依舊如常,在復活節深刻反省,以耶穌為榜樣,讓自己不斷更新改善。
阮廷明治修士 疫情下的復活節
阮廷明治修士來自越南,個性開朗隨和,來台灣學習中文已一年多,今年是他在台灣度過的第二個復活節,由於疫情之故,無法參與彌撒,但反倒更讓他覺得好似與耶穌一起隔離在荒漠,在反省悔改中,與耶穌建立更親密的關係。
亞太聖召推廣會議在台召開
耶穌會亞太區的聖召推廣會議於今年2月3-8號在台北舉行。來自10個耶穌會會省及地區的14位聖召推廣負責人(及4位讀書修士)在亞太區培育代表的陪同下,齊聚主顧傳教修女會的文萃樓,進行了為期4天的會議及參訪活動。今年會議的主題是「如何有效的利用科技媒體來推廣聖召」。
與主相遇的感覺
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與主相遇的感覺嗎? 當我還很小的時候,我不僅喜歡在旁聆聽,更喜歡看到母親在教會全心全意獻唱的感覺。
耶穌會普世性使徒優先 2019-2029
親愛的主內朋友們: 我以這封信所頒布的的普世性使徒優先是一項選擇的成果,這是在若干良好的可能性中所作的一項選擇。 我們渴望在主的使命中找到最好的方式來合作,尋求最佳的方法來服務此刻的教會,以我們之所是與所有,作出最好的貢獻,以尋求那能帶來更為普遍的善和更具意義的神聖侍奉。 過去修會在各層級經歷了一個過程,歷時十六個月之久,之後我向教宗呈上四項普世性使徒優先: 一. 通過神操及分辨,揭示邁向天主之路; 二. 在修和及正義的使命中,與窮人、被世界遺棄者、其尊嚴受侵犯者同行; 三. 陪同年輕人創建充滿希望的未來; 四. 合作照顧我們的共同家園。 教宗方濟各在 2019 年 2 日 6 日的信中,對這些優先予以確認。 教宗並且觀察到:「耶穌會達致普世性使徒優先的過程是(…) 一項真正的分辨。」 他也肯定是項使徒優先的創議 「符合教會現行的優先,後者見諸於教宗、世界主教會議、各主教團,尤其是自從《福音的喜樂》頒布以來的一般訓導。」 教宗堅持「第一優先具有關鍵性,因為它預設一項基本的條件:耶穌會士在個人及團體生活的祈禱和分辨中,與主的關係。」並且補充道:「缺少這種祈禱的心態,其他的優先將無從結出果實。」 閱讀總會長蘇薩神父全文 《耶穌會普世性使徒優先,2019-2029 》
耶穌會傳喜訊 徐明德馬天奧領受聖秩
耶穌會中華省於2018年6月9日上午10點在台北市聖家堂為兩位執事弟兄馬天奧及徐明德舉行晉鐸典禮,由台北總教區洪山川總主教主禮,耶穌會中華省會長周守仁神父及印度科希瑪省會長Fr. Arul Snai, SJ,襄禮,另外還有七十四位神長共祭。兩位執事在莊嚴隆重的儀式中,領受司鐸聖秩。
與我們同行┃耶穌會士的培育
by 陳宗舜神父 Fr.Cerezo Elias, S.J. 整理/黃海華、戴台馨 「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的墨朗神父,是受培育修士的代表。他在幾年前,整理了一份很重要的文件,剛好我手裡有。以這個為基礎,我想講從前培養一位耶穌會士的過程。現在和過去比,在精神面是一樣的,可是過程不太一樣。比如:現在我們的修士年紀比較大,面對這個事實,培養的過程須改變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