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四维神父(Ross Daniel)

罗四维神父 Ross Daniel 

我觉得以中国人说法,我可算是走后门进入耶稣会的。

我家没有去教堂的习惯,父亲也很反对天主教,但七岁时有几个月我住外祖父母家,那是美国中部的一个农场,他们则是天主教徒,这影响了我;虽然我不了解为何自己对于宗教总是很有兴趣。十二岁暑假,我去童子军的露营时,活动中有安排弥撒时间,我总算有机会参与;当我回家后,就开始每主日都去参加弥撒,过了几周因为父亲发现并且生气,母亲只好要我等将来离开家里才去教堂望弥撒和听道理;我只好听话等待离家在外面住的时候。回忆中有时我晚上跑去站在教堂外-因为门已关了-想着该怎么和天主说话。

我那时对未来作了计划-我要读大学、成为律师、并且作大事;现在看来真是好笑!而且也计划申请学校宿舍,那样我就可以去找神父认识天主教。因为我家经济状况不好,我去餐饮店打工存钱,为了将来上大学的学费,我打算去念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因为那里的学费比较便宜。高三时校长注意到我,他不是教友,也不知道我对天主教的兴趣,但是他帮助我拿到耶稣会大学的奖学金。我到大学后,按计划在学校附近打工,也住在校内,所以去找了神父听道理;没想到几个月后,神父们为我设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就这样故事结束;因为我已被天主抓住!后来读哲学时,我告诉省会长,我愿意奉献,甚至离开我的国家,只要他同意。他同意了!所以他派遣我到一个那时我根本搞不清楚在哪里的台湾!

1960年9月6日我下船抵达台湾;先在新竹外语学院学中文,去菲律宾念神学,最后回美国圣母大学拿到社会学博士学位;回台湾后,我被派到辅仁大学社会学系教书,并担任系主任,那时学校师资很不足,所以我一个外国人才会被派负担这样的重责大任。我在辅大一待就很多年,过程中有高山也有深谷,但因为学生的帮忙和老师的指导,我才能一直工作下去。七年前省会长邀请我担任高等教育委员会的协调工作,工作地点会在中国。我答复了这个使命,我邀请多位我的毕业学生一起工作,设立一个中心:”国际伙伴学习推展中心”,试着将我们在辅大多年来所用的教学方法在中国推行;这个中心属于辅大社会科学院,和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合作到现在已经有四年时间;我觉得我们其实应该叫”教学实验室”-A teaching or learning laboratory;因为我们常发想各式不同的教学方案,也一直在尝试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因这个工作,我住在珠海中心里已经有快三年的时间,而我非常喜欢待在这里的时间。

几年前我看了本耶稣会神父写的书,他描述天主怎么一步一步的找到他、怎么给他介绍耶稣会、怎么让他接受并喜迎祂且跟随祂;这位神父比我年轻很多,他的社会背景,家庭背景,也跟我很不一样,所以我觉得这个神父不会了解我。但是令我很惊讶的是,天主找他时用的方法,却和天主领导我的方法是一样,这帮助我了解我们在天主的眼中都是一样的,都是他要的,都是圣依纳爵寻找的人。

进入耶稣会这么多年,我有时还是会觉得自己”不足”,应该有的精神还不够,也许是因为我是从”后门”进入耶稣会的,那些接受我入初学院的神父们,也许当年是在冒险,因为他们不知道以我的外教背景来追随天主,能力是不足够,例如我在入会之前没有学过拉丁文、也不知道教友团体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到了台湾、中国之后,我才慢慢了解我们耶稣会会士都是一样的,都是天主去”叫”出来的;我们应该勇敢的跟祂往前走,走错路只要修正并且继续走,圣神一定会帮我们开那些我们没有注意到的门。

 

延伸阅读 

李安德 Lefebvre Andre.

“我是加拿大人,1971年以来就长住台湾了。我的名字很好记,不是有个很有名的导演李安吗?我跟他同样的名字,但是,不好意思,我比他多了一个字,我多了“德”,道德的“德”,我叫李安德。”话未说完,听众早已传出笑声。

这段话是台湾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领域的大师,耶稣会士李安德神父的自我绍。他常以极溜的中文和妙语如珠的方式,将一个个的笑话穿插在所讲授的心理学课程中,课堂上学生的哄堂笑声不绝于耳。在这些小小笑话之中,颇有可以让基督信徒小小省思与赞叹之处。

 

栗金声 Li Chin-sheng Peter.

提起来我圣召的兴起,有点好笑。

我做神父圣召的出发点是天父赐给我的,因为我无功无德。当时年景不好,日本侵华,民不聊生,攻破北京,又开始攻打上海,我们读书的修道生,每天只吃黑窝窝头,黑窝窝虽不难吃;但是吃了两三天以后,黑窝窝头就实在是难以下咽了,可怜啊!我向长上说出了这几句老实话,便被决定没有圣召;放暑假的时候到了,我的长上便告诉我:下学期你自己决定,要不要再回到小修院来!
 

More

刘胜义 Russell John.

刘胜义神父(Fr. John Russell,S.J.)来自爱尔兰,1962年毕业于意大利罗马额我略大学教会法律博士,是天主教香港教区内少数教会法律专家,香港教区法庭前任首席大法官,及善终服务组织善宁会创办人之一。

他1960年代曾任‘公教婚姻辅导会’顾问,长久以来为香港培育大量婚姻辅导师,最初导师是受薪的,及后有庞大义工导师队。

刘胜义神父认为,婚姻如一株小幼苗,需双方悉心不断培育,在喜乐中体会爱情,婚姻路亦如人生路,不一定每刻必须向前行,遇上挫折,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重整旗鼓,退一步亦可能找到另一条更佳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