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们曾刊出今年八月在泰国北部清莱,由耶稣会沙勿略学习社区主办的“服务学习计划”。在为时三周的活动期间,学生们接触东南亚的地缘政治、沉浸于自然与乡村生活之中,还亲自学到包括移民和难民在内,边缘族群的故事。现在,我们来听听,三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深刻而真挚地分享。
服务学习计划(Service Learning Program) 是耶稣会亚太地区学院及大学协会 (Association of Jesui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Asia Pacific)的计划之一。参与者来自耶稣会亚太地区的耶稣会大学学生。今年的服务学习计划,是由位于清莱的“沙勿略学习社区” (Xavier Learning Community) 在8月7日至26日期间举办。主题是“河流、山、人:存在的艺术”,与耶稣会第36届大会提出的“与天主、人类、受造界修和”的使命相呼应。在为时三周的活动期间,学生们接触东南亚的地缘政治、有机会沉浸于自然与乡村生活之中,还亲自学到包括移民和难民在内,边缘族群的故事。
以下是三位参与者的一些省思:

玛莉•莫里纳 (Marie Angelie M Molina)
马尼拉雅典耀大学(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 Philippines)
发展研究学士计画大四学生
整体而言,让我惊讶的是,我对自己和生命可以有这么多的了解。透过舞蹈、语言、歌曲、故事,我亲眼见证也参与了不同文化的富饶和独特,也与其他人轮流分享自己的文化。我更清楚意识到自己享受的特殊待遇,这提醒了我,对最简单的小事要心存感激。更重要的是,这个计划强化了我想为他人,为自然和在其中的受造物服务的渴望。
我们碰触到许多相互关联的议题,尤其是(1)与六个国家接壤的湄公河,以及因中国政府不断兴建水坝而导致它遭受极大破坏;(2)住在清莱府山区的少数民族与他们面临歧视、教育、年长者无国籍等锥心的问题,还有泰国政府推行国家主义,却牺牲了文化的多元性;(3)缅甸难民和移工为了养家活口,离开因为内战而烽火连天的缅甸,出外打拼。
如果说这个计划教了我什么,那就是共同的责任。我们要觉察周围的声音—不管是个人、团体或整个国家的声音,甚至是大自然原本的声音,然后和他人一起学习,知道在想改变现状方面,我们永远不孤单。如果我们想带来真正的转变,以改善我们的共同家园,那么团结一致是关键。

南马纳斯•瓦萨拉帕潘 (Nanmanas Watcharaphaiphan)
泰国沙勿略学习中心
文理教育大三学生
不同种族的人们,有其各自的文化、语言、思想,需要社会接纳。但在泰国让人气馁的是,不同文化语言的人,在取得公民身分上遭遇挑战。我个人就曾经历这种不公平待遇,尽管我是泰国人,但我不是完全被承认为公民。如果我碰到一个机会比我更少的人,我永远会给他们一个机会。
我在山里长大,与群山有很深的情感联系。山不只是居住或谋生的地方,它们就像人体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官。河流也是,它们让人类得以生存。河流的改变直接影响生态系统与人类。我回看自己的日常,想想自己是否破坏过河流。我或许无意间成了破坏河流的一份子。我决定要改变自己用水的习惯,更有效率地用水,也更认真思考永续发展。

埃鲁迪特•史韦塔克图 (Erudite Wening Svetaketu)
印尼圣那塔达玛大学 (Sanata Dharma University)
英语教育学士
得知“强大”的湄公河,正以惊人的速度消逝,令我大开眼界。沿河而筑的水坝不但摧毁生态平衡,更大大影响靠它维生的居民生活。我们走访金三角的旅行,着重于湄公河在促进泰国和老挝之间贸易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我们也拜访了阿卡族 (Akha) 部落,这是清莱山区一个少数族群居住的地方。很不幸地,他们不被承认为泰国公民,并且面临许多社会的误解。不过,有些类似丘陵地区暨社区发展基金会(Hill Area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Foundation)这样的组织,正努力让社会看见他们的问题。同样的困难也发生在清迈的另一个少数族群克伦族 (Karen)上。我们也拜访了一个帮助缅甸移民的基金会。
服务学习计划形塑了我了解人类的方式,让我对解决问题有了不同的视野。在泰国名闻遐迩的殷勤好客背后,往往隐藏着痛苦。然而,我还是在泰国人身上看到希望:他们体现了坚毅和乐观。
文/图:耶稣会亚太区联会 (J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