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美建交后,作为第一批来中国学习的美国人,原本对中国不甚了解的韩诚(Frank)和北京的缘分就此结下。刚刚改革开放的北京城内充满著传统与革新的激烈碰撞,在这一背景下,Frank用他不甚流利的中文开启了他在北京大学念书的第一年。六部口买书,鸿宾楼涮羊肉,北京郊外收粮食……Frank也和所有北京70后的人生记忆有了重合,在他的生命里“中国”二字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学生到老师,从美国人到“中国通”,从金融高管到教育事业,Frank的人生不同寻常地精彩。不同的职业背景后有不同的时代故事,从商几载后又重返教育教育事业的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从他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文化交流”这一时代主题就与他密不可分了。
为何最终仍然选择教育事业?
理想中的高等教育是什么样的?
在留学渐趋低龄化的背景下
到底应该选择什么阶段出国学习?
如果你也对这些问题感到困惑,不妨继续往下阅读,听听Frank的回答,想必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韩诚 Frank Hawke
•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文学士、政治学硕士
• 斯坦福商学院大中国区主任
• 曾任多家企业的高管和董事
再回到中美教育成为一座桥
为何选择在从商多年后转向教育领域?
其实我对生意不是很感兴趣,虽然我一直在做生意,但我一直在通过学术视角看待中国,我觉得这对我了解中国很有好处。
其次,我自己的儿子长大了,他也是个热爱学术的人。有一次他大二的时候给我打电话,说他想在大三参加出国交换项目,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事情。一开始我觉得他可能要去伦敦、日本之类的地方,结果他跟我说要来中国。我说你的家就在北京,这不算出国交换,但后来我想了想,觉得他的整个大学其实都算是出国。他虽然是美国人,但是他家在北京,所以如果用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他有一个学期回到北京其实也不是坏事。所以后来我就同意了他的想法。
当时他的交换项目是在北京中国学中心(TBC)进行的,正好TBC的人我都认识,所以我给当时TBC的教务长Russell Moses打电话,说下学期我的孩子会是你的学生。结果他想让我直接过来开设一门课,当时我委婉拒绝了他,但后来实在盛情难却,我就说那我教一个我感兴趣的课程,因为我当时特别喜欢中国历史,所以我组织了一门叫China in the World Economy的课程。
因为我儿子的关系,我最早在TBC开始讲课。虽然我在斯坦福商学院负责的是和教学工作无关的工作,但因为我的中国生活背景,有的老师会请我到课堂上介绍中国。当时我在北京大学工作,北大有时也会请我给美国学生讲课,慢慢的请我讲课的学校就越来越多了。
当今的美国大学生对中国有着怎样的态度和兴趣?又有怎样的误解和疑惑?
我刚来的时候,美国学生都是学习中国的文化、语言、历史、考古以及政治学等等,比较偏学术领域。但现在的孩子大多对商科这种和生意相关的学科比较感兴趣,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10到15年前,两国关系特别友好,所以美国学生对来中国学习抱有极大的热情。但现在中美关系有点紧张,所以有的美国学生对来中国学习有点怀疑,并不一定认为中国是美国的好朋友。所以他们的态度是有所改变的。
40多年之后,您觉得中美互相了解的程度更高了还是更低了?
当然更高,但是还不够高,而且沟通方面的阻碍其实更多了,这是让我非常失望的一点。两国从1979年正式建交到今年总共42年了,应该互相非常了解才是,但是目前的情况实际上缺乏互相理解。
未来如何在青年交流上创新,让中美青年交流更活跃有效?
因为新冠疫情,现在大多都是用zoom进行线上上课,这对教育来说一方面带来了障碍,但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你可以让全世界各个地方的孩子来上你的课,不用局限在一个教室里面。所以我认为可以利用新的技术来增加沟通和接触,但还是不能代替面对面的教育。
畅想一个更完美的本科教育
就您在斯坦福和北大的学习经历来讲——
中美两国最优秀的高等学府的学生是否有区别?
我在中国唯一接触的学生是北大和清华的学生,因为他们都算是中国最优秀的学生,所以我的答案不一定有代表性。
我记得之前就有外国教授提出,这些中国孩子很聪明,但是都缺乏创意。他们的教育体系都是应试和备课,没有被教育成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他们也不敢提出异议挑战老师。虽然他们很聪明,但创意的能力有点欠缺。但是这一点从十几年前开始变了,现在的北大学生就和斯坦福大学生没什么两样,他们的知识积累和好奇心都特别强,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不论专业,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最应掌握的思维方式有哪些?
语言很重要。一句话就是,一定要认真学习,而且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但我觉得很多中国家长特别爱引导孩子,有时候甚至命令他们孩子必须学什么、不学什么。其实学生应该在和家长沟通好的情况下,学习自己很热爱、很感兴趣的东西。除此之外,我觉得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出国,而且要尽量通过当地人的眼睛去看国外社会,虽然这样很难,但一定会大有裨益。
您建议在哪个年龄阶段出国更合适?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20多年前参加过一个中国的电视节目,他们就谈到了类似的关于留学的问题。他们需要一个外国人的建议,所以就找了我。
我的看法其实非常尖锐,我认为大学之前不应该出国。因为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课程应该是怎么做人,而这个课应该是在家里学的而不是在学校学的,尤其是初中和高中这几年时间对学习怎么做人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你让孩子早早出国,说明你把这部分的教育交给外人来完成,如果我作为家长的话我接受不了。但是我认为孩子到了18岁,三观已经比较成熟了,已经学会了怎么做人,在这种背景下出去学历史数学都可以。当然18岁之前还是有很多出国的机会,比如短期的出国活动或者交换项目,这些都很好。
现在的教育及学习方式和过去相比有哪些不同?
50年前,一个人从小学一直到大学,一共接受大概16年的教育,这基本上足够他掌握未来需要用到的所有知识了。所以那时候的教育更像是“填补空白”。原来老的想法是大学毕业之后就进入社会,学习的时代就结束了,接下来就是需要利用所学知识做贡献的时代了,这两个阶段被划分得非常清楚。但是现在你要常学常新,不然你就会被甩到时代的身后。教育对于现当代人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这与过去有很大不同。
所以我觉得第一点是: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业。因为现在没过多久你学到的知识就已经被淘汰了,你就得学习新的东西,对于这些每个人都得有思想准备。但是不同的社会对这些却有不同的看法。在美国我们不觉得老人回学校学习是个奇怪的事情,相反,我们还特别鼓励这种行为。但中国对于这个社会现象的看法却有点死板,有的地方甚至都不允许二十多岁之后的人回学校学习。
第二点是你应该学习什么。因为可能你现在学的东西10年之后就淘汰了,所以教育机构最大的责任应该是教孩子怎么学习,用什么工具学习,然后最重要的是培养好奇心,让他们永远好奇,永远有想了解的欲望并掌握批判性思维,学会怎么自己分析事情。基本的语言、数学等课程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要教孩子怎么思考,怎么爱上学习。
想了解Frank的上一期采访,请点击下方文字
从斯坦福到北大,中美文化交流先驱者的传奇故事(上)
北京中国学中心(The Beijing Center)成立于1998年,是安东神父 (Ron Anton, S.J.) 于1998年成立的非营利高等教育机构及研究中心,志在通过文化教育与学术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的相互理解与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