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纶绪神父(Fr. Albert Chan, S.J.) 与朋友、学生的文字情谊》
汤维强 (65) 提供诗词书信 余晃英(61)整理
缘起
陈纶绪神父卒于2005 年,离世十年了。我在九华1961年9 月升读中六文科班时,陈神父在校任教,但那年他只教中七文科班,之后就投身研究工作了,我与他擦肩而过,未结师生缘。2013-14 年我为好友吴茂生(66)编写《哀思录》,认识了汤维强兄(65),从而读到他为陈神父写的悼文,才认识到陈神父的嘉言懿行。此外,我经由谢德富医生(61同学) 推介,读到林佐瀚 (港华 54)所撰的《无悔集续篇》。林视陈纶绪神父为恩师,他对陈神父的尊敬更加深我对陈神父的认识,由此促使我编纂In Remembrance of Fr. Albert Chan, S.J.一辑文字,作为他逝世十周年的纪念。汤兄住在美国加州洛杉矶,甚至曾亲身前往墓地致祭。In Remembrance 一文刊出之后,我向汤兄问取陈神父的诗词来阅读,蒙他慷慨义助,传来陈神父诗词二十八首、陈神父朋友王景藩神父 (也是耶稣会)二首、李国标医生 (学生)十四首,另外短简一通。以下我以陈神父为核心,把他和朋友、学生往来之间的文字加以组织,作为他们生平为人、心迹、文采和情谊的见证。
王景藩神父写给陈神父的信和诗
王景藩神父 (1932-1998) ,早年由台湾赴美,在美国康涅狄格州Fairfield 大学数学系任教近三十年。波士顿华人天主教会为纪念他,设有王景藩神父服务精神服务奖。2015 年在波士顿颁发这服务奖时,周守仁神父亦有出席。
纶绪铎兄:
(1995年中华省catalog 将你名倒置)。很高兴收到你一月廿八来信,并承赠大作一份。看了之后,衷心悦服。徐渭二诗,要是没有你一字一句的翻译注释,恐怕世界上很少人能够看得懂,同时使我了解,数十年来你埋头苦干,终于做到如会祖依纳爵所说: 一切为愈显主荣。特此向你致真诚的敬礼。
我在康州教书,已有28 年。初来的时候,很少和华人接触。最近几年中,才开始做中文弥撒,现在倒也有二个国语团体、三个粤语团体,和一个沪语团体,周末相当忙碌,各处奔走,但也有不少安慰。附上词一首,请
斧正。祝
主佑
景藩上 1997 . 二月十五日
避静有感
— 浪淘沙 —
独坐远尘嚣
圣宠似潮
平安神乐入云霄
我是扁舟浮入海
随主流飘
世事难先料
天命维昭
崎岖苦路莫辞遥
烈火千镕终得钻
乐在来朝
接读陈纶绪神父
新译徐渭诗二首
见译徐渭诗
喜爱不能已
诘屈转平易
奥秘示正意
乾坤数全核
四海地尽记
伏案数十载
今日略显志
祝复活节快乐
1997年 王景藩
李国标写给陈神父的诗词
根据林佐瀚的回忆:“他[陈]在华仁书院教书时,最喜欢两位学生,一位是李国标医生,另一位是我。李国标医生比我高五、六年级,他天资聪颖,而又勤奋好学。他进港大习医。当我考进港大时,他已读完医科毕业。我之所以认识李国标医生完全是由文字交,唱和修禊的。李国标医生聪明才大,行医之暇,喜作吟咏,陈纶绪神父是他的师长,所以透过陈神父,我们三人联吟步韵,倒也自得其乐。”(林著,1999, xii页)
李国标医生出身自香港李氏望族。学医应是1950、51左右。往前推算,李国标应是陈神父在香港华仁书院 1942-45 年认识的学生,亦即是在日治期间,华仁被日军命令改为中文学校之时,陈神父以他深厚的中文底子出任学校教员的最早期。(见 Morrissey 2008, 204-207页)
林佐瀚又谓:“余与李国熹建筑师为同窗,与其兄李国标医生为文字交,联吟和韵,仅李国标及恩师陈纶绪神父三人而已… 国标才大,用韵险峻若不费力… 一九七八年余患癌,国标亦患癌,余幸而不死,而国标不幸早归道山。”(林著,1999, 140页) 那么李医生大概卒于 1978 后数年吧。
卜算子 — 四月八日
儿语太天真: 腹内藏吾弟,
他日蹒跚到处飞,作伴同嬉戏。
阿女怒相诃,有妹心方喜,
苦煞徬徨父母心,解閧浑无计。
(1968)
浣溪沙
— 此日获一男,儿辈既以民字排号,拟效师名名之曰民纶,旋以音响遏沉而易以民瞻,盖取宋人苏轼之字,复以师之英文名ALBERT 付吾儿,于是备焉。四月九日
吉语奢辞着处非,正名终日苦迟疑,襟怀操行孰堪师。
岂为熊罴分伯仲,还教称号并中西,他年应不负心期。
(1968)
戊甲新岁戏题廿绝
其八 呈陈师
人人喜唱食无鱼,去岁躬亲两下厨,
众望重归君厌否,随园何事妄成书。(随园食谱)
其十一 再呈陈师
记取羊年席上鸡,猴年何物譀新奇,
抱惭试问陈夫子,能否分羹快朵頣。
其十七 三呈陈师,用前韵
既无熊掌且餐鱼,想见殷勤复下厨,
为杜贪馋成恶嗜,劝君烧去子才书
(1968)
清平乐
— 陈师以景印南宫书帖相赠,戏书此。南宫书法,妙绝一时,与苏黄蔡合称北宋四大家 ,诗画亦有过人处,东坡俱推赏不置。故事:席上南宫问苏公曰:众人皆以我为癫,尔意如何?坡笑答曰:”吾从众”,词并及之。 三月四日
美哉苏子,延誉无猜忌,风雅时时推米芾,千载还饶知己。
孤标洁癖空传,酒痕墨渍难湔(平声),书画诗情都造,峯巅非是疯癫。
(1969)
清平乐
— 意有未尽,复成此阕,此盖言其画也 三月四日
山明水秀,痒煞临摹手,墨未干时成绝构,正值痴余醉后。
世间谁是知心,遥遥应数云林,(注)
记取六根清净,何妨盥洗成淫。
注:云林指元人倪瓒,亦有洁癖
(1969)
贺新郎
— 与陈师午茗鳯城,汲论古今中外,不胜式微之叹,既别,赋此呈之。 三月三日
感慨都余几。黯残寒,连绵烟雨,了无春意。促膝楼头醪送暖,斟酌同图一醉。更取次,盘飧轻试。草草相逢匆匆别,算经年,亲炙浑如此。新白髪,旧情味。
高谈转涉人间事。数怆桑,遍衡今昔,世态最怜翻覆甚,汲汲新奇是喜。谁复忆,修齐妙理。
萧瑟凄风红烛恨,叹乾坤,时节斜阳里。何处问,浩然气。
(1969)
木兰花慢
喜获陈师纶緖司铎函赋此报之
数韶光苒荏,捧珠玉,几回看。正意迥情深,途遥梦渺,重惹澘潸。襟间,涙存旧涴,记依稀,去岁此时弹。休问诗怀雅愫,从来万感幽单。凭栏,满目青山。人不见,雁空还。
向落寞桐阴,迷濛月影,秋夜漫漫。衰颜,更添别恨,叹人生,何事会偏难。纵赏中宵露溽,谁堪共遣清寒。
(天天日报. 七零. 九. 二十)
寄陈纶绪司铎
鎮日溺相思,捧章空解颐。寂寥伤逝岁,辗转俟归期。归期长不定,游子欲何之。身健思常逸,才多业转覊。异邦情缱绻,故国梦凄迷。复拥书城富,能添文苑奇。珍藏夸旧习,目录报新知。用功怜倦魄,排闷吐幽辞。山水发清兴,云林忘俗机。桃溪看似晋,春服浴乎沂。一朝绝来往,八日省乘违。居静心斯涤,谈玄虑此稀。卅年情好在,千里道同趋。自顾贫于徳,君当悯式微。独剪西窗夜,人归上国时。论文诱冥塞,说法拯邪危。更拟连宵醉,用偿数载离。此愿何时遂,韶光安可追。
[1970]
鹧鸪天
与陈铎纶绪神父道别后赋。
尘事茫茫已可悲,
凄风浓雾雨霏霏。
伤春况值人归后,
觅句还须恨减时。
途宛转,影依稀,
怜君未备岁寒衣。(注)
谁教小叙添相忆,
空把新愁付俚词。
注:陈铎为耶稣会神父,甘“神贫”,是有“怜君未备岁寒衣”句。
(1972, 见林著,1999, 82页)
临江仙
— 怀陈师纶绪神父兼贺晋铎银禧
道骨仙风何处认,万重山水天涯。可堪魂梦会犹稀。诗怀催独往,游迹惹相思。
廿五年飞如转瞬,更添廿五奚疑。霞觞遥祝愧卑词。缀文兼播道,从此到金禧。
(1972)
虞美人
— 怀陈师里斯本用东坡送别少游韵
砚寒笺乱天将晓,字字蝇头小,试凭双鲤逐西流(注) ,寄取满怀幽怨到欧洲
论文浅酌当年醉,赢得今宵泪,也知人事等浮埃,无那情深长盼早归来
(注:东坡浣溪沙词: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
[1972]
怀陈师 二月二十日
其一
古城何物最牵情
记掷铜钱雅歌生
清浅寒泉夸灵验
故应一日一书成
(余按: 第二句大概是指1954 年荷李活电影主题曲 “Three Coins in the Fountain”。)
其二 陈师从事编纂罗马耶稣会图书目录
残灯寒夜影幢幢
辛苦年来学蠹忙
堪笑前贤多好事
不将书卷腹中藏
(年月不详)
林佐瀚写给陈神父的诗词
二战后,1954-58年间,陈神父重在港华任教。林佐瀚1954年中学毕业,正好赶上与他缔结了一段亦师亦友的情谊。《无悔集续篇》记录了李国标,林佐瀚唱和七起 (66-69、 71-72、 80、 81-82、 140-141各页),其中多处提到陈神父,这里不一一录出。In Remembrance 一文已录了林写陈神父三首,也不赘。还有以下两首:
归朝欢
与陈纶绪神父、李国标医生、关志雄君夜饮凤城酒家,畅聚平生。国标翌日赋归朝欢, 效东坡体报之。
飞絮人生朝转夕,
点点丹心长记忆;
河山为我寄吟哦,
天涯咫尺如促席,
一瞬蜉蝣客。
管他世事横相逼,
古今来, 时光归淹,
了不知痕迹。
羡君词心无着力,
仗养襟怀狂气息;
人生那得几回狂,
挚情一放真狂激,
天地寸心辟,
尽忘机,独行狂处,
自得奚不得!
一九六三年
附李国标兄大作
归朝欢
一笑尘缘犹未歇,
倾盖相逢心已折。
古人盟约试毋忘,
樽前只许谈风月;
漫嗟圆复缺。
何妨浅醉还轻别,
梦中寻,悲秋辞调,
醒处伤啼鴂。
偏记鹅湖酬唱阕。(注)
谱就新声肠欲裂。
广陵余韵渺难闻,
半宵发鬓成霜雪;
思量情转切。
劝君休负建安骨,
问何时,浊醪馨茗,
重把雅词说。
注: 陈同甫访辛稼轩于带湖, 栖十日,曾同游鹅湖, 又俟朱熹于紫溪,不至, 同甫既去,稼轩不舍,欲逐而留之,以雪深泥滑不果,乃赋贺新郎一阕“把酒长亭说”遣之。同甫报以和韵,稼轩复用韵答之。前后共五首,史称“鹅湖之会”, 诚词坛佳话也。
[1963]
(见林著,1999, 66-69页)
渔家傲
行年三十七,乃自联合书院教席改任寿星公炼奶公司营业部经理,直十一年前雀巢公司俗事耳。大梦于文化界一十二年,其能时光流转乎! 怅然久之。晨读陆游“渔家傲”寄仲高句有感,因是即吟,并寄李兄国标及陈铎纶绪。
少年睥睨封侯事,
江湖傲啸三千里。
笔下纵横情满纸,
狂放处,
赢得呕血铭心字!
醇酒中年随俗醉,
自知浓淡忍弹指,
尘世浮沉真老矣。
半生是,
消磨霜鬓茶烟里。
一九七一年
(见林著,1999, 80页)
提到陈神父的修养及对他的影响,林佐瀚写道:“陈纶绪神父满腹经纶,彬彬君子,淡泊名利,一生祗是做学问功夫。他的学问真是深不可测,夫子趋步,而瀚已瞠乎其后矣。可是陈纶绪神父最令我佩服的地方,倒不是他的学问功夫,而是他的为人风度。陈神父是以治历史著名,但他的词章却极有韵致。笔者是搞词章的,迄今仍有和陈恩师唱和,可是恩师的作品,漫不着力而浑然天成,无丝毫人间烟火气;倘不是性灵修养,曷克臻此境界!我此一生,以教育为稻粱谋,终日与书本饱蠹为伍,亦未始不是陈恩师早期潜移默化的影响。”(林著, 1999, 312页)“羡君词心无着力, 仗养襟怀狂气息”应是指陈师,李君对他性格的潜移默化。还有,陈神父熟读陆游诗词 (见下节),林佐瀚在事业路途上遇到转折 ,“晨读陆游”,又岂是偶然的事。迟至1998 年,陈神父还为《无悔集》初版写序,仿效《每日一字》笔法谈“悔”字!。
陈纶绪神父的诗词和书信
陈神父于1932年在广州圣心中学毕业,国文基础稳固,中学时诗词亦很可观(见陈纶绪神父(1915-2005)中学时的作品) 。他作诗时喜欢一题分咏多首, 成一小辑。他曾言:“我对于诗,只能称独学,兴之所至,偶一次为之,也不敢多作。”(见林著,1999, 序,ii页) 以下收录一辑七首诗、一首词、二十首集陆游七绝。时间横跨约由六十年代至1987。(上面第二节“新译徐渭诗”未知成于何时,可能是九十年代,甚或1997年。)
偕国标昆季游新界
归云拥树晚烟凉。 洞门红叶野花香。
竹引丝随风定觉。 石罏金鼎作道场。
其二
篆罏轻袅步虚声。 羽袖黄衣紫殿明。
青鹤归巢天渐晚。 叫云秋笛倍凄清。
其三
侧殿有长联,苏世杰先生手泽也
蓬阙碧坛户户通。笔头飞电倩谁同。
我来为羡虞书巧。幽兰何处吊诗翁。
其四 槛外有寒塘,秋来池水尽涸。残荷败叶,偃仰沙际。无复曩日之亭亭矣。
断魂栏畔起暮鸦。翠减红消一徧沙。
凭君莫唱采莲曲。惹得征人两鬓华。
其五 茶肆小憩
蟹目鱼鳞烹石鼎。莼羹菰饭见殷勤。
村情野趣留新客。难得人闲话白云。
其六 嘉道理别墅
墙外层峦苍欲滴。路旁寒树瘦如虬。
松壑烟霞香满径。逼人忙处是深秋。
其七
晚云轻絮拥山头。夕阳明处见深秋。
新菜嫩时青满眼。采将归去媚盘羞。
作品年月不详, “国标昆季”就是指李国标和他弟弟国熹。李国熹与林佐瀚中五同年, 1954年毕业于港华,后任政府建筑署建筑师。
乙丑秋日集放翁句
红叶青山合有诗,西临村路立多时,天涯路稳归心嬾,半世羁游厌路歧。
秋意萧然欲断魂,残年流转似藻根,行吟自怪诗情减,冷云微雨湿黄昏。
世态十年看烂熟,华髪萧条只自惊,夜阑卧听风吹雨,一首清诗取次成。
落叶无情先报秋,人间宁有地埋忧,壮心未许全消尽,风雨纵横乱入楼。
高斋扫地独焚香,頼有新诗破日长,老去嬾寻年少梦,尚凭诗酒答年光。
无穷世事浩难量,身寄江湖两髩霜,天为念贫偏与健,幽圃寻梅认暗香。
背人岁月去堂堂,未妨寄傲向林塘,白髪未除豪气在,兴来犹作少年狂。
花影扶疏自满庭,万木风号晓气清,久别名山凭望到,诗情强半在邮亭。
莫嫌风雨作新寒,百年光景杂悲欢,零落亲朋劳远梦,每思旧友取书看。
知非吾土强登楼,烟雨凄迷晚不收,我亦暮年思屏迹,梦魂犹绕古梁州。
清笳已复动高城,万顷空江著月明,寄怀楚水吴山外,早晚归舟听艣声。
才本无多老更疎,慷慨犹能击筑歌,横空我欲江湖去,孤舟常占白鸥波。
照江丹叶一林霜,折得黄花更断肠,陋巷闭门常谢客,钞书但觉日方长。
诗如水淡工差进,身似孤云累转轻,到处京尘常扑面,惆怅无人说太平。
髪无可白方为老,酒不能赊始觉贫,浮世变迁君勿叹,此心惟与白鸥亲。
静院翛然画掩关,小江烟雨趁潮还,领略年光为闲客,得意唐诗晋帖间。
却缘无用得安居,怀抱殊胜未老时,古纸硬黄临晋帖,矮牋匀碧录唐诗。
诗缘独学不名家,惯将枯淡作生涯,晴窗颇动青鞵兴,到处悠悠客泛槎。
外物不移方是学,俗人犹爱未写诗,体倦尚凭书引睡,家山万里梦依稀。
往事已如辽海鹤,百年光景杂悲欢,成败极知无定势,是非元自要徐观。
(1985)
桂枝香
丁卯中秋步月有怀石孙先生
庚楼萧索,正故国初凉,云轻荷弱。万里长空荡荡,旧家辽邈。天涯行徧诗情健,倚危栏,寒生院落。玉盘飞光,银河散锦,幽怀谁托?念此日年年旧约,检书共西窗,风团新㵸。此际清愁自醉,归梦频数。纵缩地尚余佳计。(谓航空交通也)郤反愁,砚田覊缚。重重心事,来朝怕听,晓城吹角。
(1987)
陈神父书信两函
致林佐瀚
佐瀚同学左右:
蜗居岑寂,适逢青鸟之招,与
诸君子睽离既久,一朝握手,卅年旧事,如在目前,相知之乐,
亦莫踰于斯矣。鼎钖之余,复惠以
清词,铿金戛玉,便觉毫气逼人,而
墨光炤映,间架停匀,转笔圆浑。
获此,顿感生晖不少矣。仆穷年矻矻,仰屋著书,正如秉烛夜行,于时何补,
犹幸
羣贤后起,夙抱伟略,皆膺独达之知,天下苍生必受其福者矣。华堂雅集,复裰以图,
诸君一片热肠,一时都在眼中矣,雪泥鸿爪,永志不忘,敬谢敬谢
纶绪再拜 二月六日
(1985) (见林著,1999, 图六手迹影印)
致汤维强
维强:昨在电话中淋漓尽致,畅谈一通,多年来未有此遇,胸襟为之廓然。
眼前所见,书室内,正如在“乱马兵荒”中,收拾逃亡,心情可知!
旧稿数篇,年来所作,未敢自是,谨
呈,并乞斧正。
罗马档案藏书目录敍文拟于日内起草,但愿能如所望,以谢
足下垂注高谊。纸短情长,意在言外。
即祝
主佑
纶绪 三月二日
(日期不详, 应是2002年目录完成前不久。)
据汤维强自述, 1972-73年他在香港华仁任教时才与陈神父熟稔。其后赴外地留学,陈神父推荐他带备两套书,一是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另一本是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六册。陈神父后来讲授史料学、方志学,他亦曾旁听。陈神父大概七十岁以后,便留在美国加州三藩市大学,而汤兄则任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专业是政治思想。陈神父对于他是师、是友、是天主教教友、也是学术同道,情谊越加密切。
完结语
就手头仅有的资料,陈神父和李国标的诗词交往约由1963年至1972年,和林佐瀚的则约由1963 至1985年,实际唱和的时期, 当然长久一些。这种历时长久、感人至深、温柔敦厚的文字情谊,真可说得上是杏坛佳话。
陈神父淡泊谦逊,嘱咐李、林不可张扬诗作,我整理这份资料时,也抱着战战兢兢的心情,深恐背离了陈神父的秉信。但又想到,我等俗世中人,往往以神职人员为榜样。陈神父与几位学生一生的先师后友、亦师亦友的深挚感情,岂不正好是华仁书院后继者的表率? 陈神父在天之灵,相信也不会责怪我吧。
文中所载的诗词书信,除注明出处外,均由汤维强兄传来。其中部份是手写稿的影印本,李国标医生喜用行草写于专用纸笺上,我输入电脑之时,有字未能读认,蒙汤兄、李直方学长、李丽庄女士之教, 这里一并致谢。如尚有错误, 我是责无旁贷的。另外,亦很多谢萧若碧女士替我校对文字。
凡诗词写作日期不知道的,我标以“日期不详”,有唱和之作或印在同日刊物上,则以直角括号标示。
最后,我以这篇小文作为抛砖引玉之用,衷心希望将来得到有心人为陈纶绪神父撰写一本完整传记,记录这位前贤的生平行谊、研究成果和诗词。
全文完
本文转载自九龙华仁书院安省旧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