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会詹德隆神父、徐森义神父、冯汉中神父与麦智宽神父,皆引颈期盼参与的工作坊是什么?什么样的非营利组织,可以创造百分之百的志工参与率,并且拥有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18位全职伙伴,甚而成立十年来,仅有三位全职同仁离职?我们跟着神父们一起聆听。

2025年6月5日晚间,耕莘文教院耕莘文教基金会再度与穷学盟,以及新事社会服务中心基督生活团,以及 Magis 青年中心携手合作,邀请服务无家者的非营利组织“人生百味”,它的创办人巫彦德,以及志工经营负责人黄怡甄,分享与年轻世代共同经营非营利组织的宝贵经验。

工作坊虽是在普通上班日晚间举行,但30名左右的与会者,还是把 Magis 青年中心的多功能室挤得满满,众人无不期待能习得方法,让组织保持活力,且留住有热忱的年轻人。

人生百味成立十年来,仅有三位全职同仁离职,目前18位伙伴平均年龄不到30岁。工作坊讲者之一、年方26的黄怡甄,一毕业就进入人生百味工作,至今已三年,她从零开始,逐步建立志工组织,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工作方法架构,让煮食送给台北车站无家者的“石头汤计画”得以顺利进行。对黄怡甄而言,很重要的是“可以全权决定我要做什么,跟不做什么。”另一方面,志工们也不只愿意一大早起床到人生百味,他们还期待、喜欢到人生百味。

人生百味创办人巫彦德
人生百味创办人巫彦德

 

巫彦德先生的谈话,不只触及人生百味的经验,在徐森义神父的提问后他更是坦言,自己也曾在工作压力下生病,十分消沉。但他诚实地向年轻的工作伙伴们吐露,同事们也询问巫彦德是否需要帮忙,且分担他的工作。那段经历让他意识到,表达自己的脆弱,其实是一种组织内部压力的均分。巫彦德透过与年轻的同事相处也领悟,人生百味不是他一人的,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徐森义神父在工作坊尾声,特别感谢巫彦德“有血有肉的分享”,不是理论,而是很真实的状况。一起来阅读徐森义神父记录工作坊当晚的精华

6月5日晚间在MAGIS青年中心多功能室,举办一场工作场域中与年轻世代合作的探讨,邀请到“人生百味”的巫彦德与黄怡甄两位年轻的NPO工作者,与我们分享在他们组织中如何设计出让年轻人愿意深耕的工作环境,让组织文化不只是传统的延续,而是世代对话的场域。

徐森义神父
徐森义神父

 

黄怡甄是“人生百味”倡议组中“石头汤”计画的专案负责人,“石头汤”是一项为在台北车站的无家者送餐的行动,这行动需要大量的志工来协助烹煮食物,并发送给在台北车站的无家者。怡甄是一位相当年轻的工作者(26岁),她要负责招募、培训、关系经营这些志工,让他们一起能完成这项工作。她强调一开始的招募会很重要,透过真实的交谈确认这些参与者在时间、动机与需求上有所交集,才能持续长久投入这项服务。而在这样的筛选后,会渐渐清楚这些参与志工的轮廓,也能更明确地去规划志工团队的运作,除了达成工作的目标外,也要注意志工在其过程中深化且多元的体验,并创造横向的连结,凝聚对团队的归属感。在志工团队的经营上,怡甄认为要带给志工一个任何人都能放心表达的环境,使大家在这过程中彼此共学同行。她也在思考发展如何让一些想更投入与有能力的志工深化参与的模式,使组织的目标与志工个人的需求与成长能相互得益。

人生百味的黄怡甄
人生百味的黄怡甄

 

巫彦德作为“人生百味”的共同创办人分享其组织运作背后的理念。他首先提到对人的信念的重要性:你怎么看待对方,对方就会成为那样的人,并形成你与他们互动的模式。举例来说,让将无家者视为是有问题的人,很衰弱需要别人大量的帮助,你就只会用这样的模式与他们互动;但如果你将他们视为老师,而不只是一群需要帮助的人,他们就会真的成为老师,教导你他们在艰困环境中生存的智慧。

人自身能产生动力,与他内在的需要息息相关,我们对人的认识要深入到这个层次。人内在的需要会呈现在情绪感受上,当这需要被满足时会有正向的情绪感受,而不满足时则有负向的情绪感受,这情绪感受又透过人的行为与语言来表达。当我们看到人毫无生气,懒懒散散的,代表着这个人的需求没有被激发。现在年轻人很多处在这样的情况,他们成长的过程,有太多的外在驱力,例如成绩,利益,别人的赞同与肯定,而不太有机会去碰触到其内在真正需要,因此会让人感觉不太有动力,或当这些外在驱力消失时,就没有动力了。

巫彦德
“人生百味”的运作很重视每个人的内在的愿望,这愿望在实际生活中就呈现在三个面向:自主性、成就感与连结感。经过聆听与观察个人呈现出来的正向或负向的情绪感受,能了解这个人的内在愿望是否被回应。组织要帮助每个人去探索其内在的愿望,透过实际工作的情况,特别是在工作失败的时候,能让人更体验到其内在真正的愿望。机构管理者要去评估失败的风险,哪些是组织可以承受的失败,哪些部分是不能失败的,否则会产生机构无法承担的后果,这样工作者能发展出他们的自主性。管理者尽量支持第一线的工作者,成为他们的后勤或后盾,陪伴他们,让他们能按照他们内在愿望去发挥,而不要凡事都要去掌控。当组织内人的愿望被满足时,组织就具有永续性,并能活化其愿景。

在陪伴人时要注意到他实际的状况,人在需要做调整时会有不同的阶段:第一是“封闭”期,不愿正视自己的实在困难,否认自己有问题,这时很难跟他谈要去改变;第二阶段是“承认”期,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并开始寻求改善的可能;第三是“承诺”期,下定决心要改变,并进行相关的行动;最后大家都看到他所做出的“改变”。我们常要求人立即就能调整改变,这是不切实际的,若我们察觉人在上述不同阶段中前进,这已是一种进步,而不是要等到看到他真正的改变才算数。

与年轻伙伴同行:如何培力与激发世代共作的动能交流工作坊

时光飞逝,本来计画有些小小的实作体验,鉴于时间已晚,最后讲者与参与者做简短的Q&A,结束这次的交流学习。大家透过讲者精辟与真实经验的分享,我们发现有许多地方与依纳爵灵修相呼应,看重人内在的愿望(渴望),注重人情绪的表达与其所具有的意涵,以及接受失败并从中学习等等,我们受益良多,期待下次的相会。

文: 徐森义神父、耕莘文教基金会
图:耕莘文教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