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九龙两间华仁书院七位师生,七月底远赴美国东岸,除了参加波士顿学院为高中生举办的追求卓越灵修培育计画外,也参观了该校辖下的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学习利玛窦的精神、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更借此机会探访波士顿、纽约的华仁旧生,体会跨世代的手足情。
香港与九龙两所华仁书院与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 (Ricci Institute for Chinese-Western Cultural History,下称利玛窦研究所) 的渊源,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曾任教于香港华仁书院的耶稣会明史学者陈纶绪神父 (Fr. Albert Chan S.J.) 将其收藏近65,000册的书籍,寄存于利玛窦研究所,供中西文化历史研究者阅览及研究用途。而在华仁旧生 (校友) 的支持下,利玛窦研究所于2017年成立陈纶绪神父奖学金 (Fr. Albert Chan, S.J. Scholarship Fund),以鼓励中西文化的学术研究。

此次旅程也是该奖学金的先导计划,四位华仁学生受到利玛窦研究所主任安东尼神父 (Fr. Antoni J. Ucerler, S.J.) 及研究主任吴小新博士的接待,并向他们介绍所内珍贵的馆藏及其历史意义。当中包括,耶稣会于上海徐家汇的传教文物、国画风格的圣像画、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手绘地图、翻译文献等。
四位学生更有机会尝试当“研究员”,亲身接触文化资料,并于现场报告个人研究心得。其中 Jason 分享道:“我得知土沙湾孤儿院里以西式教育教导孤儿艺术、木雕、家俱制造等技巧,真正是‘授人以渔’,而这成为了一种令西方艺术传入中国的契机,进而促成了中西文化交融。”

除了学习历史知识,同学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岂不更觉得无从入手,Moses 便说:“要用五分钟去报告真的是痛苦的挑战!我学到最重要的一课便是专注于眼前所有!我将会永远记得这一点。”
这次旅程同时也受到波士顿、纽约两地华仁旧生的支持和接待,几位“华仁仔”不只有机会与一班师兄相聚,旧生们更亲切地带领他们探索波士顿和纽约两座城市,例如参观著名的学府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此外,同属教友的师兄 (学长) 也邀请同学到访波士顿的华人堂区圣雅各伯堂 (St. James the Greater Parish) ,也参观纽约的圣巴德利爵主教座堂(St Patrick’s Cathedral) ,认识当地的华人教友。

更难能可贵的是,不同年代的师兄们慷慨大方地分享他们到美国留学、工作的人生经历,让师弟 (学弟) 体会到“华仁仔”与人同行、服务他人的精神。
Anderson 便深受师兄们所感动:“最深刻的是旧生们对我们的慷慨和他们对华仁的爱,即使年纪不小,也陪伴我们到处游览,这种毅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也令我明白到要关心别人的感受,才是做一个gentleman (君子)!”
Jason 也说道:“从他们所做的各种事情上,我看到了他们Men for and with others的精神,令我佩服并立志仿效他们,做一个有仁德、时常帮助他人的人。”

文/图:耶稣会 黄顺业修士
*文章置顶照片:华仁书院师生与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成员合照,右二为主任安东尼神父,右三为研究主任吴小新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