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是什么?它一如所有的恩宠,是我们被赐予的礼物,而非自己所生成,尤其,基督徒的希望是展现于行动之中。一起来分享,作者丽莎.克利经历癌症与骨髓移植的生死关头之后,她体会到的希望是什么,又源自何处。

电影《刺激1995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剧中有一幕,两位饰演1950年代囚犯的男主角,争论对“希望”的看法。一位说,“希望”是别人无法抢走的,所以我们不该忘记人生的美好。另一位则说,“希望是个危险的东西”,可以活生生吞噬一个人。所以,究竟哪个说法才对?或许,那取决于经历希望的恩宠所感受到的,以及谁从那恩宠带来的行动中受惠。

经验“希望”,是一种内心的动态,而不是脑部的思考。它的基础不是像买彩券中奖的机率或运气,而是建立在我们和天主,于爱中合作的能力之上。“希望” 并非是我们自己生成的东西,而是一如所有的恩宠,是我们被赐予的礼物。尤其最重要的,基督徒的希望是“展现于行动中”,正如作家奥斯丁·艾夫赖格 (Austen Ivereigh) 所阐述的。他在其著作《首先归于天主:和教宗方济各一起避静》(First Belong to God: On Retreat with Pope Francis) 中解释:“充满希望的行动,使我们愿意为了众人益处而服务他人。”光有希望而无行动,只能算是一种智力游戏。

过去两年,我经历了癌症和骨髓移植,我一直与希望共舞。当我绕着希望起舞同时,也很害怕像受到诱惑般,去拥抱它。我怕我又会再次失败,那段期间,我感到孤单且历经绝望。当我们处于生命的黑暗之中,“希望”感觉起来可能很危险。

然而我一旦祈求,并欣然领受希望的恩宠之时,即使仍处于黑暗的角落,我知道我并不是独自一人。无论生或死,我的思维落在超越我能理解的世界中。若我能活下来,我的希望就在于花时间与别人一起行动,或为别人而行动。有时,我所能采取的行动中,最富希望的就是早晨起床为别人做事,而不是为我自己。若我的体能到达极限,我的“希望”就源自耶稣基督复活所给予的礼物,那不仅是赐予我,也赐予我们所有人。

每个基督徒的召叫,就是蒙受天主的邀请,为他人或公益服务,希望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境况,将我们所体会到的爱传递出去。艾夫赖格继续说著:“爱这个世界,就是要耐心地服务它,如同耶稣所做的,而且我们也蒙召这么做:就像此时、此地、在教会内的这位门徒( 教宗)所做的。”若不抱任何希望推动天主的国,又何必行动呢?那么,或许希望最危险的一面,就是毫无希望。

文:丽莎.克利(Lisa Kelly
文章来源:IgnatianSpirituality
图:canv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