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具体回应耶稣会普世性使徒优先之“陪同年轻人创建充满希望的未来”,菲律宾会省的罗耀拉神学院与鲍斯高神学院于今年4月中旬联合举办了关于青年牧灵使徒工作的国际研讨会,中华省四地的青年工作者与读书修士也踊跃参与这次的盛会。
菲律宾马尼拉雅典耀大学(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的罗耀拉神学院(Loyola School of Theology)与鲍斯高神学院(Don Bosco School of Theology)于 2023 年 4 月 13 日至 15 日联合举办了关于青年牧灵使徒工作的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Youth Ministry),主题是“与青年同行”(Journeying with the Youth)。
这次的研讨会在雅典耀大学的校园内举行,约有 800人参加,500 多位是菲律宾当地的代表,200 多位代表则来自世界各地。此次会议的参与者主要是与青年工作使命相关的神父、修女、修士、学校老师,以及在教区、修会服务的青年工作者代表。为期三天的活动内容主要分为讲座与工作坊两大部份,讲座的主题包含:青年工作现况与挑战、从福传角度看青年工作、青年工作与新媒体、生活方式选择-圣召、青年使徒工作的规划与模式等。工作坊则交由不同修会、青年团体借由体验或分享的方式来进行,让与会者更具体地感受青年的现况与相关议题。

耶稣会中华省四地的青年工作者,以及在菲律宾接受培育的多位修士也参与了这次的国际研讨会。以下是其中几位与会代表的心得与反思。
PJ Wang 神父很感谢慈幼会跟耶稣会的弟兄们分享关于如何做圣召推行与青年工作的经验。让他最感动的是 Fr. Joe(本名为 Fr. Jose V.C. Quilongquilong, SJ)所分享的一个深刻例子:他让一位修士专门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寻找一位未曾谋面的人,并跟修士说如果没有找到对方就不要回来。这举动使得那位被寻找的人深受触动,后来也成为了追随耶稣的门徒-耶稣会士。
因着这个分享,PJ 神父记起神师多年前对于他渴望做青年工作和推行圣召所给予的回馈:推行圣召首要的就是“祈祷、祈祷、再祈祷”。另外,他看到 Fr. Joe 花了很多时间专门研究圣召,并且幽默而慷慨地对待青年人,视同他们如朋友,让他反思到“我们要如何主动出击去寻找青年,而不是被动等待别人到我们这里来,然后接纳他加入耶稣会;应该像在神操第二周,如同耶稣辛勤的工作,流着汗到处寻找…需要和耶稣一起去寻找迷失的羊。”如此一来,我们就能让更多人找到自己独特的召叫并回应,来拯救人灵、愈显主荣。

Peter Fan 修士表示很兴奋能参与这个研讨会,这样的交流对他目前在线上陪伴青年的工作有所助益。他表示,“第一个收获是有机会去澄清自己在分辨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与迷茫”;再来就是有很多讲师转述教宗方济各所说的“从我是谁”来分辨,“这让我对于分辨有个新的眼光,也留意在分辨过程中天主在哪里?”。
另外,他也发现一个平常比较少留意的重点,就是“去看见青年人本身的天赋与恩宠,帮助他们发现并活出来,好能在追求天主的道路上发光发热,这是帮助青年人分辨的前提,能更直接能帮助他更认识自己、发现圣召。”这次的活动也让 Fan修士体会到“分享自己圣召故事有多么重要,让我体会需要更多祈祷、品味发现生命中与主相遇的恩宠时刻,更能与他人的生命经验产生共鸣,为主做见证。”
对 Pius Wei 修士而言,最有收获的是两位神父的分享,其中一个是 Fr. Joe 透过自身的经验分享关于圣召推广的主题,“特别是他提到 contact 就是和青年人的接触,然后 content 就是去听他们的生命故事,这两个想法为我是很有力量的…借由这样生命间彼此碰触,常常会感受到触动和力量。这也是我的经验和 Fr. Joe 的分享很有共鸣之处。”另一个是 Fr. Jerome Vallabaraj, SDB 分享关于陪伴青年的几种不同模式,“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眼界,因为我自己是在青年团体成长过来的。但从来没有用比较系统性的眼光去看,陪伴青年使命的本质是什么?愿景是什么?清楚本质和愿景后,我们该如何去陪伴青年?所以这是值得反思的地方。”
Wei 修士也表示,这次的研讨会让他看见从世界各地来的人一起分享交流,也看到了不同文化的表演,令他眼睛一亮,“之后还需要时间慢慢去沉淀,看看在心里留下什么,哪些能帮助我更好的去参与青年的使命与工作。”
Stanislaus Liu 修士感谢这次的国际研讨会,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到“非耶稣会体系的青年工作及不同的切入点”,看到“不同层面的青年工作都能结出圣神的果实”,感受到“自己更加地开放”。Fr. Joe 的圣召主题分享也让他印象深刻,因为他所分享的观点与经验帮助他去反省“自己在受耶稣会的培育过程中是否在正确的方向?”,并期许自己在未来的圣召路上“和祂的关系变得更紧密,这条路也会因此走得更踏实。”

拥有9年青年工作经验的朴正焕神父表示,他是抱着“轻松且慎重的态度”参与这次的国际交流会。透过这几天不同的主题回顾自己过去陪伴青年的经验,反思到的第一个果实是“同在”。他说,虽然陪伴青年有一些技巧或方法,但与他们“在一起”更是重要,青年工作者得先问自己是否有渴望与青年们在一起?之后,再进而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渴望,过丰富的生命,如同耶稣般的关心他们,并且跟他们同在。另一个果实是第一次跟在菲律宾读书的中华省修士们见面,让他感受到“希望跟活力”。
在澳门利玛窦中学服务的吴子豪老师表示,这是他在疫情后第一次参与大型的会议,但是“内容觉得略偏学术”。虽然如此,这次的研讨会让他“反思在这科技发达世代的青年需要什么,看见他们与他人的连结是相对地薄弱,而如何帮助他们转化、改变现况”都是他回澳门后想做的事。“可能透过 IG 关心、陪伴学生(特别是家庭关系较薄弱的),所以 Conversion(皈依)是这次很重要的收获。”
Magis 青年中心主任王世芊在回顾这次研讨会时表示,她的第一个收获是“与很多人相遇”。首先,是跟中华省的读书修士们碰面,透过跟他们的相处、听他们的分享感觉到很有希望。再来是跟来自不同国家(印尼、克罗地亚、马来西亚)的人交流,开拓了视野,“感受到我们都是青年工作使命上的伙伴”。
她的另一个收获是从课程中“学习到身为青年工作者的召叫,工作者本身与天主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并且需时时增强这份关系,并借此来陪伴青年”。此外,她也更意识到“教会里青年工作与坊间青年工作的差异处是在于天主,所以这使命是属于天主的召叫,会让我更充满热诚,也会更积极去与祂合作。”另外,克罗地亚伙伴的分享也让世芊清楚地看见“耶稣会士与平信徒合作的果实,带着青年们在营地里过著一段时间的简朴生活,发现青年们的生命渐渐被转化,更认识自我,与天主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Magis 青年中心的杨泽龙则表示,这次研讨会很深刻的经验是“真实的陪伴”。他在第一天会议时因为身体不适,独自在房间里休息,过程中内心感到焦虑不安,担心没办法达成此行的目的,但是“透过室友、世芊与神父的关心,和一位修士定时关心自己的需要,使不安的心情逐渐缓和,身体也慢慢恢复。后来回想起来,那就是‘真实的陪伴’。”此外,泽龙在这次的会议里更加意识到该如何看待青年工作的使命,帮助他反思“这份使命是天主的召叫吗?而我的角色该是如何?如何与天主合作?”这些问题让他发现不完美的自己需要跟天主有紧密连结,唯有持续地被祂爱、才能被改变,活出生命的自由与喜乐,成为见证;这会让所相遇和陪伴的青年看见,激发他们渴慕天主,与祂建立深刻关系。最后,他期许自己在青年工作使命上能“用真实的陪伴及生命做见证,与天主合作”。
撰文:Magis 青年中心
图片:Loyola School of Theology Facebook/杨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