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这一切困难,我也不泄气。凡事起头难,现在的苦难越大,传教使命的祝福也越多。”这是在印度桑塔部落为主奉献一生的耶稣会传教士安东尼‧狄伯诺神父的心灵语录。除了传播福音,他也为当地原住民讨公道,以明辨的眼光来研究他们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耶稣会士在印度桑塔部落(Santal tribes)传教,已有长久的历史。这个部落由居住在印度东部贾坎德邦(Jharkhand)、比哈尔邦(Bihar)、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以及奥迪萨邦(Odisha)的原住民族群所组成。多年以来,Dumka-Raiganj 会省的耶稣会士参与各种社会及教育措施,以改善部落居民的生活。安东尼‧狄伯诺神父(Fr. Anthony Debono)则是耶稣会在 Dumka-Raiganj 会省的桑塔传教使命(Santal mission)的先驱。
狄伯诺神父是一位具有远见的人,出生于马耳他的哥佐岛(Gozo)的维多利亚,父母的名字是 Giovanni Maria 和 Rosa Maria Debono,是一个事主虔敬的家庭。
狄伯诺神父在维多利亚完成了修院课程后,于1904年9月15日在巴勒摩(Palermo)加入耶稣会。1920年7月25日晋铎,并于1924年发末愿。
他秉持依纳爵“主,请收纳”的献己精神,自愿前往印度桑塔部落传教。抵达印度后,他先是与意大利宗座外方传教会在迪纳杰布尔(Dinajpur,现在属于孟加拉)的神父们同住,学习桑塔部落的语言。同时他也学习认识桑塔部落的习俗和生活习惯。
后来他于1925年3月9日搬到 Majlispur,在那儿定居,开始他先驱性的工作。在那儿,他找到了从隣近的桑塔尔帕尔加纳(Santal Parganas)移居此地的桑塔部落,而桑塔尔帕尔加纳位于过去的比哈尔邦,即现在的贾坎德邦。
他对于桑塔语言熟悉之后,就以这语言做为吸引当地居民的工具。许多人表示渴望接受基督信仰。狄伯诺神父以宽广的心胸欢迎接纳他们,同时也以明辨的眼光来研究他们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桑塔人既是移民,因此欠了地主和钱庄的债。他们大受剥削。对狄伯诺神父来说,传福音的使徒工作也意味着要密切注意地方上强暴势力的剥削和奴役。他在堂区日志中写道:“今年对穷人的压迫更甚于以往……我得去好几个地方为我们的人讨公道。”
不出意料之外,狄伯诺神父也引起压迫者的愤怒,而成为受害者,他们想法把他送上法庭。有一次狄伯诺神父想在雨季来临之前盖一个最简陋的茅屋以遮蔽风雨,地主还强迫桑塔人不可为狄伯诺神父工作。
狄伯诺神父勇气十足,全心奉献,绝不退缩。他写道:“尽管有这一切困难,我也不泄气。凡事起头难,现在的苦难越大,传教使命的祝福也越多。”
如果说 Majlispur 成为我们传教使命的中心,那是因为这位伟大传教士(狄伯诺神父)的开创精神,以及他对自己的师傅──耶稣善牧──的理想所做出的不屈不挠的承诺!
加尔各答的培耶总主教(Archbishop Perier)是他的一大支持者。虽然狄伯诺神父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而且信赖上主,但是他在 Majlispur 的十一年中,健康状况每下愈况,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总主教把他转到隣近加尔各答的 Kidderpore。
若瑟.波德利神父(Joseph Portelli)在1937年1月8日写给培耶总主教的信中,对于这位了不起的传教士说了以下恰如其分的话语:“一个人在这几年里能做这么多的工作,而且都是独自完成,实在太惊人了。”
后来,波德利神父又回来从事桑塔的传教工作,在 Torai, Guhiajori 和 Cilimpur 等地十分活跃积极。1956年7月14日,在多年的奉献后,他终于向天主顺服,永远地安息了。他于1925年3月9日在 Majlispur 所撒的的种子,已长成为一棵巨大、结实累累的果树,Dumka, Raiganj 和 Purnea这三个教区都有惊人的成长。
萨蔻神父(Gauci Sacco),一位在 Dumka-Raiganj 的马耳他籍耶稣会士,在他所写的 The Santal Mission 一书中,很恰当地说明了狄伯诺神父是一位怎样的神父、做了些什么事。他写道:“这位先驱者,英勇地承受战斗中的煎熬,在那痛苦艰难的坦途上,忠信地追随上主的脚步,并以他特有的幽默感以及如珠的妙语,微笑着说出他最喜欢的一段话:‘面带微笑,迎接生活’。”
撰文:P. A. Chacko, SJ, 文章出处:耶稣会全球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