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天主的手指在这里!”1539年

随时待命

同伴们决定成立修会之后不久,教宗便任命布诺特和劳德理格两人去锡耶纳,改革当地的女隐修院,并照顾那里的大学生。十一位修会创办人从此便再没有聚在一起了。在五月四日,仍留在罗马的七位同伴,再签了一份文件,奠定了耶稣会的基石:成员会向教宗发特别的服从愿;每人每年至少要给儿童教四十天教理;他们的工作和工作地点由会长委派;有意加入这个团体的人,先要接受三个月的考验期,在此期间,他们要做神操,要去一次朝圣,并要在医院服务。后来,他们同意,要将给儿童讲授教理,纳入圣愿中。让全体会士一同参与民主协商,在修会的历史中,创了先河。六月,他们同意,选一位终身任职的总会长 ── 这不在传统教会法典之内。他们可以接受别人捐赠的房屋,但只能作居住用途,也可以接管教堂,但不能有固定收入。

耶稣会的标志是随时候命,特别是随时备妥为他人及为人灵服务,而且是务实的。不过,附带的条件,就是要教宗认可。

依纳爵怀着一贯的顽强毅力,开始拟定具体计划,落实他们的决议;其他同伴则从事不同的使徒工作,并应邀接受各种使命。他们讲的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所散发的吸引力,仿如传染病,感染了很多人,令很多人加入他们的修会。

天主的手指

习惯四出奔走的依纳爵,现在犹似囚犯,被困在罗马忙于工作。他从此很少离开罗马,只全神贯注于策划未来,不让自己眷恋以往的漂泊。团体作出的决定由他来执行。他总结了新修会的目标、方针和架构,并在曾接受他的神操指导的康塔里尼枢机襄助下,使教宗保禄三世关注他的计划。

此时是一五三九年六月底。纲要近似修会的大宪章。当教宗保禄三世聆听别人向他读出此纲要时,他既欢喜又感动,有人听到他说:“天主的手指在这里!”遂在一五三九年九月三日,口头批准了修会的成立。这纲要后来称作《修会纲要》,还需要教廷正式批准,但都只是一种手续。

克服阻碍

本来看似只是一种手续的事,却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才办好。一位备受尊重的枢机提出了许多异议:他觉得,耶稣会不用教堂的管风琴,不唱日课,废除应尽的补赎,会给路德派信徒乘机攻击,说他们批评教会的这些做法,是正确的。他又认为,向教宗发特别的服从愿是多余的。

另一个反对声音:教会已经有很多修会 ── 全都需要改革,又常彼此争执 ── 所以不但不应该再批准新修会成立,更该将所有当时的修会,合并成四个基本团体:道明会、方济会、熙笃会和本笃会。

面对挑战,依纳爵似乎更加精神抖擞地落实被后人称赞的妙法:他全心寄望于天主,同时施展浑身解数。

就天主方面,他许诺,他和同伴们将向至圣圣三奉献三千台弥撒,祈求获得他们热切寻求的恩宠;就人力资源方面,他利用他能集结的所有政治影响力。在支持他的人中,有教宗亚历山大六世的孙儿和教宗保禄三世的女儿。

最终达成协议:修会能够成立,不过发愿成为会士的人数以六十为限;假以时日,所有限制可以解除,如果修会有助教会发展。教宗保禄三世最终在一五四零年九月二十七日,签署了批准耶稣会正式成立的诏书。后来此诏书被称为《修会纲要》,它的确是一份非常丰富的文件。教宗让他们自由地选出自己的会长,自由地草拟配合修会宗旨和目标的宪章。

通向天主的路

纲要清楚道明成立修会的目的,用的是依纳爵的字眼,所以听起来不像什么抽象定义,而更像一份邀请,一个请求:“我们渴望以耶稣的名字来命名我们的修会。在我们的修会中,凡渴望在十字架的旗帜下,以天主士兵的身分去服务别人的人,在发了贞洁愿后,应牢记下面各项。他是以此为目标的团体成员:培养基督徒的灵性生命;以言语,以文字,以带人做神操,以爱德工作,尤以教育儿童及不识字的人,来传播信仰。更进一步,成员必须常常首先要把天主放在自己的眼前,然后才是修会的性质,可以说,修会是一条通向天主的路……”。纲要描述的生活蓝图由同伴们呈交教宗,及给“……若天主愿意,在日后有意跟随我们沿此路前进的人”。世纪以来,成千上万的耶稣会士将自己奉献,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传播福音,并过贫穷的生活。

 

反省:
你对“常把天主置于眼前”这个邀请,有何体会?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