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济各曾任耶稣会阿根廷省初学导师及省会长,对依纳爵灵修的认识可谓如数家珍。想知道教宗在最新一轮的要理讲授中如何向全球的信友介绍“依纳爵式的分辨”吗?本文综合教宗 2022年9月7日至10月5日期间所分享的内容,整理出以下的五大点。
教宗方济各于2022年8月31日在圣伯多禄广场主持的周三公开接见活动中,以“分辨”为主题展开了新一轮的要理讲授。这位耶稣会出身的伯多禄继承人除了引用《圣经》的例子谈及分辨的意涵,更在后来几场的要理讲授中,以圣依纳爵.罗耀拉与主相遇的经验和《神操》的内容,进一步地阐释和省思“依纳爵式的分辨”。
曾任耶稣会阿根廷省初学导师及省会长的教宗方济各对依纳爵灵修如数家珍,他是如何向全球的信友介绍“依纳爵式的分辨”呢?本文综合教宗2022年9月7日至10月5日期间所分享的内容,整理出以下的五大点:
一、聆听与留意心灵的动态
首先,教宗以圣依纳爵在邦布罗纳(Pamplona)战役中腿部受伤,以及随后在家里养伤期间所经历的“心灵动态”(spiritual movements,即神类的辨别),开始谈起“爵式”分辨。当时躺卧病榻上的依纳爵渴望阅读骑士小说和英雄故事,但是家人只找到《耶稣行实》和《圣人传记》让他消磨时间。然而,就在阅读这些书籍的过程中,依纳爵留意到内心里有两种思潮在冲击著自己,这让他后来对灵性事物有了新的发现:
依纳爵感觉到自己内心的想法产生了变化,他开始注意到差异。在他的《自述小传》中,依纳爵以第三人称如此描述:“当他想到现世的种种以及跟骑士有关的事情时,他感到很愉悦,但到无聊后将它们推开时,便感到空虚和失望。相反地,当他想到赤脚去耶路撒冷,只以野草充饥并效法圣人们实行刻苦补赎时,他不仅在这些思想中感觉神慰盎然,还在放弃它们不想时,仍有满足和愉悦之感。”(自传8号)
换句话说,“爵式分辨”与留意自己内心的动态息息相关。透过依纳爵的这个例子,教宗特别邀请信友们在生活的大小事件和生命经验中留意自己内心的变化,也就是在心灵深处检视自己是如何受到“圣与俗”的思想、“善神与恶神”的推动。教宗表示,在生活中我们透过电视、广播电台、手机听到许多声音,我们都是“聆听的专家”,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停下来反问自己:我的心灵有何反应?它是否满足、是否难过,是否在寻找什么?倘若我们对生命经验做细微的观察,也就是“聆听内心的不同声音”,它将提升我们分辨的敏锐度,并能作出对的决定:“好的予以接受、坏的予以拒绝”(神操313号)。
二、花时间注意思想的起迄点
此外,教宗表示圣依纳爵的这个经验有两个面向值得注意。首先是关于“时间”方面,因为“世俗的思想”一开始很吸引人,但它们会渐渐失去光彩,让人感到空虚和不满足;而“天主的思想”起初会招致抵抗,可是一接受它,就会带来未曾有过的持久平安。对此,教宗引用了《神操》314号〈神类分辨甲组第一条〉加以说明恶神与善神透过何种方式对人灵有所推动:
对不断犯重罪的人,仇敌通常习惯将虚伪的快乐放在他的眼前,使他幻想感官的享受和愉快,以便沉溺在恶习和罪过中。对这等人,善神惯用相反的方式,刺激他们用理智判断,使自己的良心绞痛不安。
另一个该当注意的面向是“思想的终点”。教宗提到这一点,是因为“分辨有其发展的历程”,“一开始情况似乎没有很清楚”。这与圣依纳爵在《神操》333号〈神类分辨乙组第五条〉的说明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该十分留意我们的整个思想进程。如果开始、中间和结束都是好的,都趋向完美的善,这便是由善神而来。如果这一系列的思想进程,最终把我们领到一些恶事,或一些使人分心的事上,或某些不如先前定志要做的那么好的事情上;更有甚者,它使人灵软弱、烦闷、扰乱不安,丧失了原来的平安及宁静,显然表示,这思想进程是由恶神而来,因为牠是我们灵修前进和得救的死仇。
因此,爵式分辨是一个动态的历程,我们需要花时间实际地在内心留意事件和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并看它最终带来怎样的果实:是“趋近天主”抑或“远离天主”?是在信、望、爱三德上有所增进或减弱?是带来深沉的平安与宁静或是不安与扰乱?这些都爵式分辨中该当留意的面向。
三、借由分辨能在突发和不幸事件中认出上主
再来,教宗也论及“生命事件中的偶然性”与“分辨”的关系。教宗说,依纳爵在康复期间,手边没有关于骑士的书籍,只有圣人的传记,这看似平庸的“不幸事件”却成为了他皈依天主的转折点。换言之,天主有时会借由突发或不幸的事件来与人相遇。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这些偶发或不幸的事件中学习聆听内在的声音,觉察自己的反应,正如依纳爵当年借由腿伤和两本书籍辨识天主与他相遇的“记号”,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
因此,爵式分辨有助于我们在“意想不到、甚至不愉快”的情况下认出天主的记号,同时也能认出相反于天主的其他声音。
四、分辨的要素是祈祷,而祈祷就像“朋友之间的交谈”
教宗在9月28日的要理讲授中继续省思“分辨”的主题,提到分辨内心所发生的事“并不容易,因为外表有欺骗性,但与天主的亲密关系能温柔地消除疑虑和恐惧”。因此,为提升与主的亲密关系,首先我们需要祈祷,而祈祷则是进行分辨时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教宗进而表示,“祈祷并不是喋喋不休地念经”,而是“要向耶稣敞开心扉、接近耶稣、让耶稣进入我的心,让我们感受到祂的临在”。教宗还引用圣依纳爵的名言,即“祈祷就像朋友之间的交谈”(参阅《神操》54号)来鼓励信友们与主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
换言之,透过这种与主“情感上的亲近”,我们将更敏锐地意识到上主如何临在于生活的各种关系之中,这对于聆听与分辨内在的声音绝对有所助益。
五、分辨的另一要素是认识自己,而认识自己的密码是“省察”
教宗在10月5日的要理讲授中提到分辨的另一要素,即“自我认识”,因为“分辨涉及我们的人性因素:记忆、才智、意愿及情感”。教宗进而表示,“我们往往不晓得分辨,是因为我们还不够认识自己,如此一来,我们不知道我们真正要的是什么”。
教宗引用知名的耶稣会灵修作家,多玛斯.格林(Fr. Thomas Green S.J.)神父在《麦子中的莠子》一书中的话做进一步的解释:
“我深信,真实可信的分辨(和在祈祷内真正的成长)的最大障碍,不是天主那深不可测的属性,而是我们对自己认识不足,甚至不愿意真正地认识自我。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躲在面具后面,不仅是在别人面前,在我们对着镜子照自己时也是如此。”(页25)
教宗表示,“在我们的生活中,忘记天主的临在与对我们自己的无知并行存在,即无视天主也忽视我们自己,不了解我们的性格特征和我们最深的渴望”。“认识自己并不困难,但却很费力:这牵涉到挖掘内心的耐心工作,要求我们能够停下来,‘关掉自动驾驶仪’,以便能意识到我们做事的方式、我们身上的情绪,以及反复出现的想法,它们经常在我们没有察觉到的情况下影响着我们。”对此,教宗提到区分“情绪与心灵官能”的重要性,因为“我所感觉的”有异于“我所信服的”;“我感觉到的”并非“我所愿意的”。若能做到这样的觉察,就能“认出我们在看待自己和现实情况时往往会有曲解”。
接着,教宗引用“密码”这个资讯词汇来讲解认识自己的道理。他表示,我们需要密码才能撷取属于个人的重大的资讯,而“灵性生活也有自己的密码:也就是触动心灵的话语,因为它们触及我们最敏感的地方”。教宗同时也提醒信友们,“诱惑者,即魔鬼也非常了解这些关键词,重要的是我们也要了解它们,以免我们身处不情愿的境地。诱惑不一定暗示坏事,但往往是些失序杂乱的事物,以过于重要的面貌呈现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它以这些事物在我们身上激起的诱惑力来催眠我们。这些事物美好,却是虚幻的,不能持守承诺,最后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空虚和悲伤的感觉。这种空虚感和悲伤感是一个讯号,表明我们‘走上’了一条不正确的道路,使我们迷失了方向。”
教宗最后总结道,认识自己的最好帮助是“良心省察”。他吁请信友们要养成这个好习惯, “静下心来重新审视我们一天中所发生的事,学会在我们的评估和选择中,注意到我们最重视的是什么,我们在寻找什么和为什么,以及我们最终找到了什么。”教宗的这个建议当然也跟圣依纳爵不无关系,无论在《神操》或是在《耶稣会会宪》里,他都提到这个灵修操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