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教宗的仆人,1538年
改革无效
一五三七年底,依纳爵、法伯尔和雷奈士抵达罗马,情况没多大改善。在位的教宗保禄三世是个法尔内赛人,与其说他有天使般的吸引力,不如说有文艺复兴的气质。他在博尔吉亚人教宗亚历山大六世的扶持下,做过几个教区的主教,并在一五三四年当选教宗。自此,他对教会改革的关注,不及他对自己家族及两个儿子的升官晋爵来得热心。
然而,他在枢机团实行的改革,给人带来希望:他颁授红帽给杰出的枢机,当中有两人后来成了教宗,并大力支持耶稣会。一五三六年,许多这些杰出的枢机共同草拟了著名的《教会改革计划》,指出教会需要矫正的弊端。当中关注教宗权力过大,并起草基本的改革指引,包括:教廷元老的责任、豁免权的限制、未来司铎的培训和传道方式的改良。他们的计划很严谨,表达的很明智,是健全思想与善意的象征,但也逃不出一纸空文的命运。
教宗保禄三世的确曾命令住在罗马的主教回到自己的教区,但没有人执行他的命令。他尝试召开大公会议,失败更见明显。天主教这边没有人回应他的要求,在这藐视之上,是新教徒很不客气地公然拒绝参加任何会议。结果,脱利腾大公会议直到一五四二年才得以召开,第一轮会议更因方济一世和查理五世的持久战,而要推迟到一五四五年底。
自我奉献
尽管重重障碍,改革的精神非已退到天主教世界的边缘,而是仍然存在于教会的核心,是在焕发信徒思想的希望。与罗马官场并肩而立的是另一个罗马,就是老百姓,他们乐于举行宗教庆典,却备受庸俗和迷信的贵族轻视侮慢。很多医院和无数的慈善机构,与城市中堕落、缺德的生活及站满街头的妓女并存。在这混杂的背景下,三个同伴走进罗马。他们不是纯粹过路,而是要留下来。他们在寻找未来,等待它清晰地呈现。他们不要求什么,而是来奉献自己。
席地而睡
依纳爵预感的,向他们“关闭的门窗”,没有应验。虽然很多人很自私,罗马也有善心人。三位朝圣者司铎,一到罗马,就有一位好心人大方地任由他们用他的房子。多年之后,这位恩人的儿子仍然记得,当他还是小孩时,父亲有时会给朝圣者送食物,他们则会把食物跟比他们更穷的人分享;他也记得朝圣者们常席地而睡。
三位朝圣者到罗马不久,就履行了他们来罗马的原因:
把自己交在教宗手中,无条件地任他差遣。
从世界各地来罗马的人,都是为了寻求恩惠和门路,
但是,当他们看到这几位来自巴黎的有识之士,
投身服务,而不求任何回报,定会感到非常奇怪。
不久,教宗保禄三世派雷奈士和法伯尔在罗马大学教书。罗马大学建于一三零三年,曾在一五二七年罗马遭掠夺后关闭,保禄三世当选教宗后重开。法伯尔教神学;雷奈士也尝试教神学,但他用了一段时间才掌握到在课室授课的技巧。他说:连依纳爵对他的表现也感到尴尬。他和法伯尔大概在罗马大学教了两年书。其实教学工作很适合这两位曾在大学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尽管教学与他们献身的谦卑工作相距甚远,也与团体拟定的工作不符。
依纳爵最喜欢的工作
依纳爵闲着,于是重拾他在此时最喜欢的工作── 与人交谈 ── 当他发现某人准备好,就会鼓励他去做他的神操。第一个做神操的是奥尔提兹博士:过去他对依纳爵在巴黎的怀疑,现在消失了,并热心追随依纳爵,忠实地支持他。他在依纳爵的指导下,在卡西诺山做了四十天的神操。他称依纳爵教了他一套新神学,一套不是用来教学用的,而是应用到生活里去的新神学。
许多人也同样成功地做了神操,他们包括出名的锡耶纳共和国大使,一位枢机的侄儿,一名医生和康塔里尼枢机。康塔里尼枢机后来成了同伴们的重要声援支柱。在此期间,他们的同伴郝塞斯在巴都亚去世了。这就是三位同伴初到罗马的生活,跟他们梦想着在耶路撒冷做的,确实非常不同。一五三九年四旬期后,其他同伴来到罗马与他们会合。他们都在意大利不同的城市,经历了非常丰富的牧灵事业,留下一段又一段难以忘怀的情谊。这些友谊后来都成了裨益。
反省:
当他们看到这几位来自巴黎的有识之士,投身服务,而不求任何回报,定会目瞪口呆,感到非常奇怪。
请回顾你慷慨奉献,作自我牺牲的生活片段。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