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部分因为梅尔吉勃逊的“受难记”广受青睐,〈时代〉杂志以“耶稣为什么得死”作为当期的封面主题。这部电影被好好拿来研究一番,提出了许多学者的见解,同时也呈现了一般人对这个问题的感受。

其中一个受访者是一位年轻的女士,在小时候目睹她的母亲被善妒的男朋友杀害。回顾她母亲的死亡,她没有办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然而,她母亲所流的血仿佛与耶稣在受难时所流的血有了连结,祂也受到了不公平的审判与刑罚。这个连结给了她母亲的死一份尊严。

她的感觉是对的。耶稣在圣周五所经验到的,与这个世界所有被不公平对待的受难者所经验到的,是相同的。我们都有自己的受难日,而这些受难日与二千年前耶稣受难的那一天,并非没有关联。确实,耶稣在祂受难日那天所经历的,如同这位女士所说的,赋予我们曾经历的羞辱、孤独、无助与死亡一份尊严。耶稣在祂受难的那一天,到底经历了什么?

有意思的是,福音的焦点并没有放在耶稣身体上的痛苦(那肯定很可怕)。取而代之的,是福音的作者特别描述耶稣情绪上的痛苦及被羞辱的感觉。他们描述了祂的孤独、被背叛、无力为自己申辩、成为嫉妒下的受害者、被嘲弄、被误解、被扒光衣服而感到困窘和羞愧,并且成为道德上的边缘人。然而,祂的反应却是温暖的、善良的并愿意宽恕的。圣周五,在路加的笔下,是黑暗掌权的时刻。这是什么样的感觉?

“每当我们发现自己失去了健康与活力,孤独地躺在病床上,虽然有家人与朋友的的陪伴,但意识到最终,还是只有自己得独自面对失落的事实:面对在手术中失去乳房或是某个器官,面对化疗的痛苦以及死亡。每当我们独自处在这种情境中,独自处在恐惧中–我们就经验到耶稣在受难日那天所感受到的。”

“每当我们发现自己独自承担著责任 ,被一种无法解释的道德锁链所綑绑,仿佛失去自由一样,被认为是胆小、呆板,被恐惧所束缚而不敢追求自己的生活;每当单纯和承担被视为软弱;每当环境夺走了我们的梦想,我们得要把自己想要的送给别人–我们就经验到耶稣在受难日那天所感受到的。”

“每当我们被误解,因而被当成一个软弱、糟糕的人;每当我们带着被误解的印记过著每一天,不得不面对他人鄙视的眼光–我们就经验到耶稣在受难日那天所感受到的。”

“每当我们经验到无能清楚地表达自己;每当那种无法表达自己的感觉让我们仿佛生活在黑暗中;每当我们正经历痛苦,并发现自己内在那些最美好的部分,也会随着我们的死亡而消逝,不再被看见,徒留叹息–我们就经验到耶稣在受难日那天所感受到的。”

“每当我们发现,因为自己所信仰的,成为别人嫉妒、仇视、威胁的目标;每当我们内在的美好品格,在别人眼中成为一种自私;每当我们要为自己所信仰的感到羞耻;每当我们所珍视的却被别人当成一种侵犯–我们就经验到耶稣在受难日那天所感受到的。”

“每当我们面对年老、疾病、失去吸引力、失去自己安身之所、失去生命,而感到孤独与失落–我们就经验到耶稣在受难日那天所感受到的。”

“每当我们因着不公义而成为受害者;每当我们得要照顾生病的近人–我们就经验到耶稣在加尔瓦略山所感受到的,并且体会到圣周五的黑暗。”

“每当我们尝到苦涩的滋味,能说的就跟耶稣在革责玛尼庄园被捕,走向羞辱与死亡时所能说的一样:‘但是,这是你的时刻–黑暗掌权的时刻。’”

我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我们都会经历这样的时刻:当我们的世界分崩离析,当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趴在地上等待,如同耶肋米亚先知书所描述的一样。等待什么?等待黑暗与死亡掌权,等待圣殿的帐幕从上到下裂开(如同玛窦福音描述的),以及天摇地动,大石裂开,亡者从坟中走出来。
原文出处: http://ronrolheiser.com/tasting-the-darkness-of-good-fri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