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 18:21-35
那时,伯多禄前来对耶稣说:“主啊! 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 我该宽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吗?”
耶稣对他说:“我不对你说: 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个七次。
为此天国好比一个君王,要同他的仆人算账。
他开始算账的时候, 给他送来一个欠他一万“塔冷通”的,
因他没有可还的,主人就下令,要他把自己和妻子儿女,以及他所有的一切,都变卖来还债。
那仆人就俯伏在地叩拜他说:主啊! 容忍我吧! 一切我都要还给你。
那仆人的主人就动心把释放了,并且也赦免了他的债。
那仆人正出去时,遇见一个欠他一百“德纳”的同伴,他就抓住他,扼住他的喉咙说:还你欠的债!
他的同伴就俯伏在地哀求他说:容忍我吧! 我必还给你。
可是他不愿意,且把他下在监里,直到他还清了欠债。
他的同伴看见所发生的事,非常悲愤,遂去把所发生的一切告诉了主人。
于是主人把那仆人叫来,对他说:恶仆! 因为你哀求了我,我赦免了你那一切的债;
难道你不该怜悯你的同伴,如同我怜悯了你一样吗!
他的主人大怒,遂把他交给刑役,直到他还清所欠的一切。
如果你们不各自从心里宽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这样对待你们。”
需要灵感
- 去年一位阿富汗军阀乞求外国捐助者带水给他的沙漠土地;然后他在自己的宫殿里款待记者,在那里有六座游泳池。就像在福音中那位无情的债主一样,他大概没有注意到这种矛盾。
- 上主,我对自己的欲望有谅解及同情,但对别人却采用不同的标准。在这个寓言中,你提醒我要严格审视自我。
- 当你以这熟悉的故事做祈祷时,读两遍,看看有什么新的冲击出现在你第二次阅读时。耶稣的故事照亮了阅读故事的人,并点明了祂所说的现实;在这个故事中,是关于宽恕的呼吁及天主宽恕的本质。这个呼吁是要打心底宽恕,而不是只有在言语字面上的宽恕。以祂教导我们的来祈祷–“求祢宽恕我们,如同我们宽恕那些得罪我们的人一样。”
- 这个比喻是关于天主的仁慈,这是最强的神性之一,如果我们可以这样说的话。除了出自怜悯的仁慈外,没有什么可以像这故事中提到的那位取消债务。这进一步呼吁我们要心存慈悲,正如我们获得了慈悲宽容一样。慈悲比宽恕更深厚,它了解对方的内心而能将心比心感同身受。
- 莎士比亚的描述仍回响着:“慈悲宽容是双重的祝福–祝福了施与受的双方。”生活在仁慈的环境中,就是生活在平安、疗愈及成长的氛围中。
- 当耶稣继续强调宽恕时,我谦逊地把自己带到天主的跟前,天主宽恕了我的一切,无论我有任何罪过祂依然爱我。天主给予我的宽恕对我来说常常是承受不起。我想着祂是如何慷慨地原谅我,以便我也可以慷慨地原谅别人。我为那些伤害过我的人祈祷,即使我现在无法祝福他们,我也祈祷有一天我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