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的本质不变,方法却随着时代潮流在改变。

四十五年来,一批一批的大专学生,由入学到毕业,冯神父陪着同学们的方法也随着改变。

记得六十年代(1970),大专青年们的兴趣是利用周末假日寻访山间溪谷、戏水海边、夜游,徜徉在大自然中及参加耕莘文教院的土风舞社(每次至少约有100多人),远从基隆到中坜都有学生来参与,所以,神父也随着同学们的需要,学习土风舞,态度比学生还认真,为的就是和大家打成一片。

当时的同学们喜欢来与神父探讨生命的意义、价值观和研讨教义的内容、听道理(慕道)的人好多,一星期有三十多堂课,最早从六点半开始、最晚十一点都还没结束,神父忙得不亦乐乎,也乐不思疲。

二十一世纪是E世代的来临,而冯神父在1980年(47岁)即有先见之明,开始学习电脑,每天利用一点点的休闲时间,研究Dos系统、背仓颉、呒虾米、大易等中文输入法,至今特爱使用仓颉跟倚天注音输入法。后来神父发现很多人在搜寻圣经章节时,往往翻阅很久,于是决定利用空闲时段,把整部圣经键入电脑,末后也有教友相助打字,历时四年终于打完整部圣经,当时网上还没有中文天主教经卷,而冯神父的搜寻方式,是使用Dos系统的Fine来操作,window系统出来后,请好友洪秋淋写程式,在window系统下搜寻,效果倍增,感谢天主,可以便利查询圣经了。冯神父渴望大家多阅读圣经,当时(1999~2000年)制做大量光盘片任人索取,免费分送,翻印不究,远至欧美都有人来索取及拷贝。

近十年来,神父更是钻研科学新知及科技发明,以便和青年学子们交谈联系,因为青年们崇拜新发明,非常敬佩神父的先进和学习精神,更体会他在言谈中的博学多闻(神父有一绰号:新科技神父)。

冯神父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接待一切人”,使人在他面前可以畅谈生活心事,从不被拒绝:“因为我是良善心谦的,这样你们必要找到你们的灵魂安息”(玛十一:29)。“凡劳苦和负重担的,你们都到我跟前来,我要使你们安息”(玛十一:28)。他常记得周边人的生日,以短信、电话、Email、FB、Viber、Line、QQ、微信等及当面祝贺,让很多人倍感温馨,而感觉被重视、怀念、感动,甚至落泪。

冯神父在生活中,最喜欢强调耶稣的训诲是:

*“如果你们之间彼此相亲相爱,世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若十三: 34,35)

*“假使有人说:我爱天主,但他却恼恨自己的弟兄,便是撒谎的;因为那不爱自己所看见的弟兄的,就不能爱自己所看不见的天主。”(若一:4.20)

*“合而为一”一连说了五次。(若十七:11, 21, 22, 23)。

*“仁爱胜于祭献”(玛十二: 7;玛十九:13)。

*“人子来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玛二十:28)

只要有神父在的地方,来的人就会“旺盛”,像在台中善牧堂和逢甲立德中心,起先只有6-7人,现在常有70-100人左右,大家都感受到一种亲切的气氛,有他在,我们就觉得好像在天父的大家庭里欢聚。──文/康念慈、小鱼儿

很开心能够与神父拥有共同的话题-大专同学会,也希望往后有更多的机会与神父相处请益。──文/陈怡叡/彰师大中文四

认识神父至今,深深觉得神父在生活上的经验十分丰富。当我困惑时,只要前去询问神父的意见,都能获得简单且实用的答案。经过这一次的访谈,让我更加认识神父的生活以及面对生命的态度。也会让我去反思生活当中的意义以及对人相处的方法。我觉得神父与天主的关系非常密切,透过谈话能够更加认识天主,也从当中学习如何去更爱我们周遭的每一个人。──文/简鼎宸/岭东科大大二

然我不是教友(是一叫就来的好朋友),在大学四年里,我还是能感受到,冯神父不只是一个传道者。对我而言,神父就像是我的爷爷一样,从他身上能感受到他所给人的任何温暖,最重要的是,神父无所不谈,很容易融入我们这群青青学子的生活话题中,我们在他的身上不只可以学习到知识,更可以获得智慧,与神父的对话,无论是在过去的学习、或是现在的社会环境中,对我来说都是很大的心理帮助,非常感谢神父在大学时的陪伴。──文/林一辉/逢甲大学材料系毕

编按/冯允文神父已于二○一八年三月二十六日在颐福园蒙主恩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