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上耶路撒冷去,暗暗把十二个门徒带到一边,在路上对他们说:

“看,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于司祭和经师,他们要定他的死罪

并且要把他交给外邦人戏弄、鞭打、钉死;但第三天,他要复活。 ”

那时,载伯德儿子的母亲, 同自己的儿子前来, 叩拜耶稣,请求衪一件事。

耶稣对她说: “妳要什么?”她回答说:“你叫我的这两个儿子,在你王国内,一个坐在你的右边,一个坐在你的左边。”

耶稣回答说:“你们不知道你们所求的是什么,你们能饮我将要饮的爵吗?”他们说:“我们能”

耶稣对他们说:“我的爵你们固然要饮,但坐在右边或左边,不是我可以给的,而是我父给谁预备了,就给谁。”

那十个听了,就恼怒他们两兄弟。

耶稣叫过他们来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首长主宰他们,有大臣管辖他们。

在你们中间却不可这样,谁若愿意在你们中成为大的,就当作你们的仆役;

谁若愿意在你们中为首,就当作你们的奴仆。

就如人子来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并交出自己的生命,为大众作赎价。”

 

 

需要灵感

在任何团体中,如果一个外人介入想为他的家人争取晋升的机会,就会有“不当使用影响力”的抱怨。不过,福音的作者在此似乎用这事件,使人明了耶稣开始想要门徒们牢记的不讨好的教训。根本不同于位在政权之巅有要职等著分派,他们这小小的团体却是濒临彻底被排挤的边缘:他们的领袖耶稣就要面对迫在眉睫的折磨与死亡。因此能给予雅各伯与若望的只有受迫害的“杯爵”。

圣玛窦在别处提出这我们可称之为“进升高位”的议题:‘门徒来到耶稣跟前问说:“在天国里究竟谁是最大的?”’(玛 18:1)答案始终是一样的:小孩子,理想上来说,总不会“有事业心”, 争先恐后的;小孩子,理想上来说,对凡事都只有感谢。耶稣告诫说,任何想主宰他人的事都只有在外邦人中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