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Jean Lefeuvre

现代利玛窦──雷焕章神父

文/曾美慧   摄影/王能佑 推开写着“雷公办公室”的木门,雷焕章神父已经站在堆满书纸的桌子后方,笑容可掬双手抱拳地行礼如仪。虽然已知雷神父是汉学研究领域里重量级的甲骨文专家,但一眼望见书架上《殷商史》、《殷墟卜辞研究》等深奥的书名,满屋子的甲骨文、金文资料,还是震撼不已,怀疑眼前这位鹤发童颜的老者,真的是来自法国的神父吗? 10岁立志当神父 雷焕章神父, 朋友一般腻称他“雷公”,1922 年出生于一个约 800 多人的法国小农村, 以前他的祖先就是当地的意见领袖,从父亲、弟弟、到今日弟弟的儿子,皆是村民所爱戴的市长。他眨眼笑说:“我本来应该是去当市长的,可是在我 10 岁的时候,就决定要当一位神父。”当他就读小学时,遇到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那位老师常说:“宗教是迷信,全是胡言乱语,我们一切只能相信科学。”可是他最敬爱的父亲却说:“如果没有天主,怎么会有你呢?” 年幼的他最佩服的两个人,却有截然对立的看法,对他小小心灵造成莫大的冲击。为什么有人笃信天主,而有人则说什么也不信?如果父亲说得没错,那位饱读诗书的老师,怎么还会看不清真理呢?“小时候常有人问我,‘你长大后要做什么?’我都说不知道,其实我早已经下定决心。”年幼的他心想,帮助村民填饱肚子虽然是桩好事,可是若能助人看清人生的意义,明白生命皆是上主的恩赐,那才是最重要的课题。雷公语带调皮地说:“即使小时候常幻想,自己以后当神父可能会很可怜,但是我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 父亲送他到耶稣会中学读书,他发觉耶稣会是一个重视知识的宗教团体,耶稣会的神父多为学有专精的学者,为了实践从小的心愿,雷焕章 18 岁高中毕业后便加入耶稣会。之后进入大学念哲学,发现原来耶稣会与中国渊源深厚,学校里的图书馆介绍中国的书籍汗牛充栋,他翻遍介绍中国文化、历史的法文书籍,其中最令他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中国的山水画。“我是在农村长大的,非常喜欢大自然。当我第一次看到山水画,非常惊讶,东方诠释大自然的方式,与西方人完全不同。山水画里,大自然总是如此庄严壮丽,在大自然里面的人,却显得如此渺小。” 继接受第一个圣召成为神父之后, 18 岁的他决定把“前往中国”视为他人生的第二个圣召。他跟中国留学生学中文,大量阅读中国哲学、历史,一年一次与耶稣会巴黎省会长个别谈话,每一年他都表明要到上海,但是省会长和文学院院长却要他再三慎思,而他心意早已笃定。 历经艰难 前进中国 不料,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2 年德军侵略法国,雷公加入法国军队,不幸被德军俘虏,囚禁于德国集中营。那时, 美国刚登陆意大利,每天以 2 公里的速度推进,他猜测大概要 3 年才能打败德国,到那时候, 他恐怕连去中国的力气都被消磨殆尽,那怎么行!3 个月后他趁乱逃回法国,以假身分证躲在一所学校当老师,3 年后德军终于投降,他再度回大学修完研究所的学程。 1947 年, 雷公先到上海,再转往北京大学研读中国哲学,“我的同学虽然都没有宗教信仰,但是他们非常尊重我,喜欢和我做朋友,我不仅中文进步神速,也与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对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际观也有进一步的体认。” 2 年后回上海读神学院,1949 年,毛泽东控制整个中国,由于共产党箝制宗教信仰,3 年后雷公不得不离开上海, 在香港待了 1 年再转至菲律宾神学院,完成最后一年神学院的学业,1955 年来到了台湾。 投入半世纪文化工程 耶稣会对中国文化研究的热忱,体现在编纂字辞典这项钜大的工程上,此一历史脉络可远溯至 400多年前明代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耶稣会教士依然承传其一贯的精神,酝酿扩大研究计画,最初构思编纂以英、法、西、拉丁、匈牙利语等5种外文对照的辞典。1949年从烽火中抢救出庞大资料转往澳门,再迁移到台湾的台中,展开了半世纪的文化工程。虽因时代倾轧,拉丁语、英语团队未能竟功,但汉法工作团队研究成果相当亮眼,雷公即是其中的一员。 “我在台中时,白天编大字典,晚上就骑着摩托车,到东海大学宿舍和大学生聊天,我们谈中国哲学、中国思想或天主教的教义直到夜半12点才回家。直到现在,还有老东海的朋友和我保持联络。”雷公深深认为,要融入中国人的世界,首重“感情”,即使学问再好,如果没有朋友,哪里都走不通。就以他的研究工作为例,同领域的中国朋友总是倾囊相授,让他在研究的路上不孤单。 甲骨文专家转进金文研究 为了凝聚耶稣会在台湾研究中国文化的力量和促进福音的传递,雷公说服编纂字典的负责人甘易逢神父,以利玛窦为名,于1966年成立台北“利氏学社”,除了持续整合大辞典庞杂的编排工作之外,也致力于比较宗教及中国甲骨文等研究领域。“当时,有一位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数学、甲骨文的美国神父升天了,甘神父说,甲骨文一定要有人研究才行,”雷公又眨眼调皮地笑说,“于是1968年我就‘奉命’开始研究甲骨文。”就这样,一头栽进中国文字浩瀚的历史源流,数十年的光阴匆匆而过,研究室在1971年从台中移转来台北,台北窗外的景象,也从朴素的乡村模蜕变为城市时髦的脸孔,不变的仍是伏案研究中国古文的身影。 历经 50 年的辛苦耕耘,在跨越新世纪第一年,华文出版史上最完整的外语辞典,《利氏汉法综合大辞典》终于问世,传教士们再次为中西文化交流立下典范。第一批参与编纂的会士们早已先后凋零,只有雷公完整陪伴这套大辞典走过几个世代更迭。这套巨著收录 13,500 个单字、30 万个词条, 涵盖 200 个学门,其中标示了 2,000 个最早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历史演变,那是雷公数十年研究的心血结晶。 今年 84 岁(注1)高龄的雷公,精神奕奕地说:“目前金文研究的书籍比起甲骨文来得薄弱,还需要补强不足,我希望再 3 年能完成金文研究的专书。 ”花一生精力钻研中国文化的他,谦虚地说,“至今我仍然学习以中国人的眼睛来观看基督精神,我感觉自己越来越贴近你们了。” 注1: 会士雷焕章神父(P. Lefeuvre Jean, SJ),于主历2010年9月24日因肺炎去世,享年88岁。 在台湾服务50多年的雷焕章神父,毕生钻研甲骨文、金文和中国文化,曾以中、英、法文撰写甲骨文相关书籍、参与《汉法辞典》编撰,汉学成就曾获法国文化部授与文艺骑士勋章,他常笑说“我连作梦都是用中文!”。 近年在台湾青年基督徒之间开始流行的泰泽祈祷,则是二十年前由雷神父邀请法国泰泽团体修士来台,推动这种反复咏唱短诵的祈祷活动,包括融入弥撒、定期聚会、共融餐会、学习法语,并带领台湾青年组团赴法国泰泽村参加全球共融生活营体验,使泰泽祈祷在台湾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