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徐匯中學

当青年遇上绿色生命力:徐汇中学简单爱一日生活体验

酷暑夏日,耶稣会徐汇中学的八位学生踏上一次身心灵皆清凉的丰富旅程。他们暂别喧嚣世界,走入隐身林间的淡水圣本笃修道院,参与由圣贺德佳全人发展协会与耶稣会 Magis 青年中心合作主办、以圣贺德佳自然疗法为灵感的一日生活体验,透过感官实作与自然劳动,亲身体验自然的疗愈力,也培养对身体、环境与灵性的整体关怀。

菲律宾光启学校师生赴台交流学习满载而归 

由耶稣会菲律宾会省光启学校(Xavier School)主办,在台为期30天的暑期汉语文化交流学习团于2023年5月9日圆满结束。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和交流,学员们不仅学习了文化知识,领略了台湾的风土人情,结交了许多新朋友,也拓展了人生的阅历。此次学习团的美好经历将在15名随团老师及136名学员心中留下难以忘怀的回忆。

北京中国学中心推出利玛窦动态贴图

在庆祝创立25周年之际,北京中国学中心(The Beijing Center)设计并发行了耶稣会士可敬者利玛窦神父(Venerable Matteo Ricci SJ)的一组动态贴图(表情包)。利玛窦是首位受邀进入紫禁城的西方人士,他在中国期间在科学、地理研究、跨文化交流和神学思想等领域取得了成就。

张伯达神父

张伯达(1905年5月27日-1951年11月11日)是耶稣会神父,巴黎大学文字学博士,中国天主教“四大才子”之一,曾任徐汇中学校长、震旦大学文学院院长,也是天主教上海教区在1950年代第一位殉教的神职人员。 1905年,张伯达出生于江苏省嘉定县安亭乡一个世代信奉天主教的大家贵族,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学业成绩优良,并且很早就怀着终身“愈显主荣”的志向,因此在中学毕业后,于1925年进入耶稣会修道。1932年,他被耶稣会派赴法国深造,1937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字学博士衔后回到中国。博士论文为L’Écriture chinoise et le geste humain : essai sur la formation de l’écriture chinoise(中文写作和人类的姿态)。 1940年5月30日,张伯达在上海徐家汇圣依纳爵大堂晋铎。1947年,震旦大学新设文学院,张伯达兼任院长。 1951年3月,张伯达在华东大区召集的私立学校教育会议上,“思想搞不通”,认为中共政府推行的“三自革新运动”只是“假三自”,因而被认定为“反动分子”,于同年8月9日被中共政权逮捕,但没有公开宣判。住在张伯达神父对面囚室的William Aedan McGrath说他看见神父在去世以前曾在囚室煎熬和呕吐达两个月。 11月11日,徐家汇本堂神父蔡石方接到通知,张伯达已经“病死”于狱中。由于尸体皮肤已变成了紫黑色,身上一丝不挂,蔡石方神父由牙齿的特征才勉强辨认出尸体。狱卒指著死者对蔡神父说:“他真顽固,反抗到死!”。张神父的尸体于1951年11月12日回到教堂,天主教上海教区的神父们身穿红祭披,为他们所敬仰的张伯达致命真福举行追思弥撒,有大批教友参加。 张伯达神父死后,共产党政府发表声明,谴责为张神父的祈祷和弥撒是“新类型的帝国主义细菌战 – 反革命的心理细菌。” 葬礼结束后,信徒们开始造访张神父的墓地,警察把守墓地,但是还是有报告说发生了奇蹟。中国当局后来警告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龚品梅(本人后来30年监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