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天赐神父

马天赐神父

马天赐神父 

在灵鹫山,在台北讲堂,经常可以看到一位年逾七旬、头发灰白的外籍神父身影,他经常风尘仆仆的带一些国际友人参访无生道场,默默的推动着宗教交流工作。他是谁?他为什么那么热心的投入宗博的志业?他就是马天赐神父,一个把生命奉献给天主教的外籍神父。

 

 

 

 

 

延伸阅读 

宗教对话先行者 – 再来洒播和平种子

四十年前的某一天,一位刚到台湾的法籍耶稣会青年神父,鼓起勇气走出服务的圣堂,拜访对面的小庙。令他惊喜的是,庙方不但热情接待,也为他解释各类仪式,让他获益匪浅。临走前还有人告诉他,说他是第一个从对面来此参观的人。

受到这个经验的激励,他到台中牧灵时,每天都谈该如何在坚守教徒身分之余,多去认识、理解其他宗教。然而,这种宗教对话的概念在当时太过前卫,让他遭到许多教友的抱怨:没事为何要说这些?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真正地做朋友!探望圣严师父至交马天赐神父记行

雪白的头发、深邃的西方人脸孔,近三十年来,在法鼓山各场重要活动,总可看到一位天主教神父的身影,见到圣严师父,总是亲切自然地叫着“师父”。他,就是与师父相交三十年,曾负责天主教与其他宗教交流事务的马天赐神父。

在师父圆寂半年多后,八月二十日,我和几位法师与居士,一起到辅仁大学神学院的宿舍探望马神父,同时做一些有关师父的口述历史访谈。当我们抵达时,马神父正坐在轮椅上,即使视力不佳,当他远远看到我们,依然高举双手,欢喜地迎接我们。尽管老病相随,并没有改变马神父待人的热诚和热情。马神父一样是过去那位充满光明、热力的法国籍台湾神父。

 

马天赐神父:此生只为服务人群而来

浑身散发著长者风范和弘道者胸襟的马天赐神父是法国人,来台近四十年,目前是天主教主教团宗教交谈与合作委员会的执行秘书兼中华民国宗教与和平协进会的理事长。他和台湾各大佛教团体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是什么因缘促使他远渡重洋来到宝岛台湾,又和台湾宗教界有着如此紧密的关系?这要从头说起。

从民国五十二至五十四年马神父在台中天主教大专学生中心、东海大学及逢甲学院服务。刚好是天主教梵谛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世界主教会议)的时期,当时大公会议的文献特别谈到教会向内和向外的双重使命:教会必须走向全人类,与所有的人交谈,为整个人类服务。公布于一九六五年十月廿八日的“教会对其他宗教的态度宣言”很清楚地强调宗教交谈的重要性及时代需要。这宣言改变了马神父的后半生生涯。

再见,雷公与老马!

雷神父过世后数日, 另一位《人籁》的密友马天赐神父(Albert Poulet-Mathis)也离开了我们。马神父在1927年生于法国的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45年入耶稣会,58年6月30日晋铎为神父,之后来到台湾。他一开始在台中和辅仁大学担任学生牧灵的工作,却在宗教对话里找到真正的圣召。

马神父可谓是台湾从事宗教对话者中,最为活跃而知名的天主教神职人员──他的朋友遍及台湾各个宗教,其中许多都是佛教界的大师。他对人类找寻唯一真神、求其本性的各种方法怀有高度热忱,总是渴望得知他人在这方面的特别研究与疑问。他以利玛窦的精神与人建立友谊,对朋友忠诚、毫无保留。他同时也是东亚地区致力于宗教对话的耶稣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