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会中华省于2025年7月26日的下午在台北耕莘文教院举行会祖圣依纳爵瞻礼讲座暨感恩祭。当天的讲座配合希望禧年,以“希望”为主题,邀请四位与谈人分别从依纳爵神操、个人生命经验,以及参加爵醒行动的收获,来谈希望。感恩祭上,主礼的省会长董泽龙神父也以贯穿三篇读经的概念“彻底”,勉励众人为他人、社会及教会,点燃希望的火苗。
在台湾社会如火如荼展开罢免与反罢免投票的同日,耶稣中华省选择在这最靠近依纳爵瞻礼日的周六,于台北耕莘文教院的大礼堂举行纪念活动。场外气氛炙热,场内参与瞻礼活动的120位来宾,内心热火也熊熊燃烧。
一走进耕莘文教院的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即是阮保利神父精心设计的布景:站在山洞前方、穿着红色祭衣的依纳爵,眼神瞻仰天际、手扶著一本书;书页的开头写着“Ad Majorem Dei Gloriam”(愈显主荣),在他身后则是斗大的“爵不失望”四个字。接着走进礼堂,沿着左侧墙面立有七面精美的长方形看板,依序介绍依纳爵生平、皈依、神操和耶稣会。更让人惊艳的是,稍微退后一点看这几面看板,它们拼起来是一座高山。
庆祝依纳爵瞻礼的活动就在这样的视觉体验中,为每位来宾预先准备好心灵。今年以讲座的方式进行,主题为“‘爵’不失望:从神操及生命经验发现希望”,十分切合当前世界和台湾社会的需要。会中邀请中华省依纳爵灵修培育主任方进德神父、基督生活团永奉团员林守玫、曾参与 Magis 青年中心爵醒行动的两位青年谢孟恩及陈子瑜等四位与谈人,分别从依纳爵神操、个人生命经验,以及参加爵醒行动的收获,来谈“希望”。
为时一整个下午的活动,在资发室主任谢诗祥神父带领的祈祷中揭开序幕,紧接着由主持人、曾是南部爵醒行动学员的 Doby ,以幽默的方式简介依纳爵生平,并表示五百年前依纳爵活出了望德,五百年后的今日,则透过四位与谈者,分享他们如何体现希望。

方进德神父 把焦点放在耶稣基督身上
方神父的谈话,着重于分享“希望”是什么,还有它与神操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方神父表示,希望是一个来自天主的微妙推动,在我们的内心向我们表达,我们的望德奠基于主耶稣基督,怀有希望的人在面对痛苦时,习惯将焦点放在祂身上。他特别以达味和歌肋雅的例子举例,达味决定不去看歌肋雅有多么高、多么厉害、多么可怕,他只要记得,天主多么可信。
“面对痛苦时,你把焦点放在哪里?”
“你的心里有没有一位歌肋雅?”
方神父把这些问题抛给在场众人省思。
他接着转而介绍依纳爵的成长背景,由此谈依纳爵成长过程的“伤口”。因为,每个人的伤口,或者来自己身罪的行为,或者来自他人的攻击,皆会带给我们愤怒、沮丧、不自由,甚至于绝望、缺乏希望,对依纳爵而言,也是如此。

依纳爵除了右腿遭砲弹重伤之外,从小无法享有双亲的爱与照顾,爷爷又与当时的国王对立,家族因此受到惩罚而蒙羞,这再再都成了他冰山(罪的行为)下的伤痕,以至于年轻时的他颇为骄傲,处处想要展现自己以赢得关注,甚且想赢回家族的名声。然而,一颗砲弹造成的外在伤口,虽粉碎了他的梦想,却也成了他转而看见自己内在伤口的契机。
依纳爵所写的《神操》,可以让我们通过自己的伤口接触到主耶稣的爱,让伤口变成我们的动机,帮助我们变得更好。此外,伤口也是一个机会,让耶稣整理我们的灵魂,帮助我们拿掉生活中不健康的部分,使我们更清楚耶稣对我们的圣意,得以回应祂。
最后,方神父透过《神操》第一周提醒众人,承认我们是罪人,也承认我们是天主所爱的人。他并以真实的灵修辅导案例说明,把我们的伤口放在耶稣的手里,停留于祂的爱中,祈求祂满足这个伤口的需要,并让祂疗愈、陪伴我们,使我们变得更自由,并让希望充满我们的心。
林守玫 接受苦杯邀请函
林守玫是专业的咨商心理师,也在辅仁圣博敏神学院任教。她借由陪伴住在美国大姊接受治疗、临终、处理后事的经验,分享“面对真实挑战的依纳爵灵修旅程”。

林守玫的大姊安息之后,独留于美国的她突然成了举目无亲的孤儿,不知前景为何。后来虽幸得大姊的同事收留她、邀请她同住,但处理后事所面临的困难,远出乎她的想像,即使是一张正确无误的死亡证明书也耗了二十几天才拿到,更不用说其他的相关事宜。她说每天都在跌跌撞撞中度过,也不知道内心哪来的力量,“我有时都不敢相信,那个勇敢的自己是我。”
她以心理学的角度表示,不是所有的痛苦都能变成礼物,痛苦甚至会在某些人的内心留下阴影与伤痕。会被痛苦击垮,或者从痛苦中得到成长,端看几个重要的心理面向:
1. 痛苦来时,我们是想面对、接受它,还是想逃避?
2. 我们在痛苦中感到孤单还是被支持?
3. 我们认为痛苦有没有意义?
4. 在痛苦当中,我们是经历了自我否定还是自我肯定?
她以自己为例,在深陷办理大姊后事的泥淖时,依纳爵灵修里的“平心”精神鼓励着她,即不要执著于某一种事物,那能让我们比较自由地寻求天主的旨意。“当我们面对痛苦时,不要觉得非得要留在舒适圈,我们也可让自己脱离舒适圈,经历一种难以想像的境地,那么,我们就能比较平心地接受痛苦。”
而姊姊同事的收留,对她而言是个奇蹟,是天主给的一个记号。这让林守玫感到,天主“在”,祂知道、也照顾她的难处。即使她都是一人独力处理事情,却不觉得孤单,因为她有天主的支持。
林守玫用投影片播出一幅她从美国教堂彩绘玻璃上看到的图像,左上角的天使拿着一个苦杯要交给在画面右下方、伸手准备接下的耶稣。她感觉这幅图像也是天使在递给她一个天主的邀请函,她接下了、赴约,踏上这一趟学习耶稣接受苦杯的旅程。
两个月处理后事的期间,她经历了没有身分、地位、头衔、人脉,英文能力有限等等“一无所有”的境遇。她感到卑微、被羞辱,好几次向耶稣恳求,可否拿掉那些刺,让事情进行顺利一点。但耶稣回答她:“我的恩宠为你足够了。”她第一次能够体会《神操》的“三级谦逊”里面,耶稣的贫穷和受凌辱,也首度体验,她在如此的过程中,并不需要绝望或失望。

走过这一段旅程,她感觉天主在自己年届六十的时候,给了她一种新的希望,让她还能够从自己最大的弱处中成长,更加独立与勇敢。
“天主为爱祂的人所准备的,是眼所未见,耳所未闻,人心所未想到的。”(格前二9)天主借此机会,锻炼了她。她最后提醒,灵修不是吗啡,让人暂时脱离痛苦,躲藏于一个虚幻的美好里面。它是让我们真实地面对生活、做出分辨,付出最需要的行动。
分享尾声,林守玫播出一张今年五月,她与另三位伙伴为响应希望禧年,一起去西班牙走葡萄牙之路朝圣。她继承了生前热爱爬山、健行的大姊的登山用品,开启自己六十岁以后,健行的新旅程。画面中,四位好伙伴按照“希望的朝圣者”标志上的四个人物颜色买了四种颜色的雨衣,以同样的姿势拍了一张永难忘怀的合照。
谢孟恩 天主带我去更好的地方
刚取得逢甲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学位的谢孟恩,是曾参加Magis 青年中心中部爵醒行动(中爵)的青年。他曾问过自己,他人口中的信仰、天主,是否也是他的信仰和天主?这些问题也是他与天主建立更亲近的关系起点。
他表示,参与中爵是建立这段关系很好的开始,因为爵醒行动带领青年简单地了解依纳爵神操、实际操练神操的过程,而天主也借由神操,向青年揭示了与祂相遇的一条道路。
他也体会,在与主建立关系、成为基督徒之后,并非让我们直接幸福美满且人生顺遂,但是与天主建立真实的关系,可以使我们在面对苦难时,知道目光该朝向哪里。我们会不断被耶稣爱着、被祂所塑造,也会被祂宽恕,“那个盼望就在于,我相信有一天,天主会让我去品味祂的丰盛,祂会带我去更好的地方。而这个‘丰盛’是,经验天主怎样在我们有限的人这个器皿当中工作。”
他觉得这种经验是恩宠,祂是我们的天主,是信实的,我们可以勇敢回应祂,而希望就在这个我们与主的关系里面。最后,他以今年复活节,徐森义神父于讲道时的一席话作结:“只要你们怀着希望而生活,就是相信主耶稣的复活。”
陈子瑜 培养信仰的听力
陈子瑜是从北爵结业的青年,她谦称自己虽然已届而立之年,但在信仰上仍是有待学习的小学妹。
她是一出生即领洗的“摇篮教友”,但领了坚振以后就离开主日学,等于也离开教会团体,信仰仅剩的只是跟着父母去教堂参加弥撒,直到她发现自己无法想像,“今天的信仰跟明天的信仰,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她渴望改变自己与天主的关系、也渴望在信仰上能有一起同行的青年伙伴。天主回应了她这两个渴望,一路引领她加入北部爵醒行动(北爵),并在为期一年的爵醒行动中,看见了希望。
在避静中她发现,以往她渴望与天主更靠近时,她并不知道方法。原来过往她的祈祷都是一种“单向输出”,但不管是祈求或感谢,她觉得听不到天主的回复,她以为自己只是刚好没有听到天主回复的恩宠而已。但透过依纳爵灵修和避静,她与天主的沟通成了可以对话交流的“双向”模式。
她学到不同的祈祷方式,例如默观、省察、分辨等等,得知天主对我们讲话的方式,不一定符合我们的想像。可能是默观时脑中的一个图像、可能是在与他人分享时,或是神师、灵修伙伴,他们给你的话语,或甚至是在做省察时出现,“就是不着痕迹,在平淡的生活里,天主对你的关心。”
她发现,原来之前天主不是没有对她说话,而是她的“信仰听力”不好,没有听到天主的话语。也是在避静中,经由灵修辅导的提醒,她才知我们有时需要“留白”,等待天主的回应。
参加北爵也让她体验了“团体”的重要和可贵。透过信仰伙伴的分享,她发现天主的真实存在,不仅照顾她,也照顾其他小羊。此外,他人分享神慰的经验时能带给她鼓励,分享低潮时,可以让她看见,在感觉天主似乎不在时,伙伴们是怎样持续地坚持、持续地相信。在信仰道路的起伏中,有一群经历相同的伙伴相互陪伴,让她感觉有人一起分担、前进,一起并肩前行。
最后,她回顾自己一年的灵修笔记发现,自己并不是完美的学员,有时没有省察,有时没有用心祈祷,但天主丝毫未减她在这一趟旅程中的恩宠与希望。

四位与谈人诚挚的分享结束后,讲座也来到中场休息时间。在走出礼堂享用茶点之前,所有与会者,人手一张资发室精心设计的透明卡片,拍下全体大合照。在众人皆享用美味的咖啡、小点心之后,再回到礼堂,进行和与谈人的问答时间。整个下午的讲座,就在耶稣会六位神父的降福中圆满结束。
紧接在后的是在古亭耶稣圣心堂中进行的依纳爵瞻礼弥撒,由省会长董泽龙神父主礼、耕莘文教院院长詹德隆神父襄礼,还有二十位左右的神长共祭。董神父在开场致词中表达,在场所有人,多半跟依纳爵有一种特别的感情、特别的灵感,或者特别某一种的交情,且用他的神恩来活出我们基督徒愈显主荣的召叫,所以今日我们众人在这份传承中感恩。

董神父也于证道时表示,贯穿当日三篇读经的是一种“彻底”的概念,就是不计任何代价,彻底爱天主、追随天主。他有两点总结,一个是相信天主为了让我们爱祂,已在我们内,放下一颗愿意彻底交付自己的种子。另外就是,在祈祷与安静中,尝试跟随依纳爵的灵修,去碰触我们内在的经验。这种放在内心里的一份渴望,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召叫之中,或者在追寻圣召的旅途上,让我们体验到天主放下的一种火苗,一种能为身边的人,为台湾社会、为教会,点燃的地方。
弥撒在董神父的隆重降福后礼成,期待所有与会者经历了今年圣依纳爵瞻礼的庆祝活动后,都与耶肋米亚先知一样,感受到内在有火在焚烧,有无法抑制的天主呼声,继续怀着希望、与主同行。
文: 耶稣会中华省通传中心
图: 倪南华、耶稣会中华省通传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