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会中华省三个社会服务机构共14位伙伴,于2025年5月齐聚于香港共融。他们先于长州思维静院进行一天的避静、灵修交谈,接着至香港参访社会服务机构并体验在地生活。此次活动除了增加三个单位的伙伴彼此认识、相互学习在共同使命中的不同经验之外,也从中汲取灵感与创意,以更深化各自的社会使徒工作。
耶稣会中华省的三个社会服务机构,澳门利玛窦社会服务中心、台湾的新事社会服务中心,以及由新竹社会服务中心转型的杜华神父社会福利基金会一行共14人,于2025年5月7至10日在香港思维静院进行一年一度的共融活动。这是继2023年12月在澳门共融后,再度跨海到台湾以外的地区办理。
虽然三个机构来自不同区域,服务对象、工作内涵,以及伙伴的信仰、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但我们都是耶稣会在“促进修和及正义”的使命中,为资源相对匮乏的社会边缘人、被遗弃者、尊严受侵犯者,提供具专业服务能力的同行伙伴。我们期盼透过此次共融活动,增进彼此的认识,相互学习在共同使命中的不同经验,并从中汲取灵感与创意,以更深化我们的社会使徒工作。
主办此次活动的徐森义神父,特别邀请思维静院的培育主任罗家慧(Sally)带领三个社服机构进行一天的共融及避静体验。此外,徐神父也用心安排一天的时间,参访香港的社福机构及体验香港生活。短短两整天充实的共融与参访行程,丰富了我们的视野,也感受到天主真实临在我们的团体当中。
第一天,台湾的伙伴搭了飞机、巴士、地铁、渡轮,辗转而至长洲岛,再徒步走上思维静院,经过一路的舟车劳顿,晚上先充份休息,第二天才正式进入本次活动的核心“避静”体验。
Sally 邀请我们尽量将手机关闭(这对有些伙伴是困难的,只能减少看手机的时间)、放下杂务,默观的方法是透过外感官来协助我们察觉身处环境的一切事物,而在独处与静默中,则用内感官察觉自我的情感、想法与思维灵感。
其中,大自然默观课程确实带来很大的惊奇。平日忙碌的生活,鲜少停留下来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但在这一天有许多独处的机会,走在思维静院里看看有什么不同。当心静下来时,发现到乘风飞翔的老鹰群,让人省思“借力使力”;鸟叫声不绝于耳,大声的、小声的、尖锐的、低沉的,好像一首协奏曲,这是美妙的大自然音乐;环绕避静院的也都是绿林,让人心旷神怡,有的树根已经露出地面但扎实地包裹着泥土,依然屹立不摇地生存著,还有几块已经风吹雨打腐朽的木块,长出了小小的菇类,大自然的生命力让人赞叹;而乌龟用尽全力翻身,却再度掉进池里,让人领悟到或许放慢脚步、轻松一些,在自我照顾下,会更有力量继续向前。
我们也在静默中回顾过去一年的使徒工作经验与个人生命,并逐渐体会:一切从召叫开始,专业是回应,终极价值才是根基。
避静不只启发我们该“做什么”,更引导我们“如何去做”,并以三个幅度整合行动方向:看见与感受、辨识强烈讯息、并将之化为具体行动的导向。如同 Sally 在避静前导所提,透过有意识的“静”与“慢”,安顿心灵,让内在的泡泡一一浮现,也如同涟漪般自然散开。平日紧凑工作造成的身心疲乏,透到这堂课,默观自己的生活压力与内心需要,这是一场深具灵性的整合旅程。
下午的小组灵修交谈与晚上的总结分享,更深刻地聆听三个社服机构彼此的处境与挑战,并在天主的光照下,将困难转化为同行的力量。
新事社服中心的钟佳伶执行长分享,面对人力与资源不足,尽可能在原住民部落、职灾与移工关怀中发展各项服务;负责澳门利玛窦社会服务的傅南渡神父及同仁,则谈到在中国内地因交通、地理位置等限制所带来的不便,但依旧努力为爱滋病人、痲疯康复者、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提供介入措施;而杜华神父社福基金会杨银美执行长则分享,目前仍处于和新竹社服中心双轨运作的过渡阶段,需在实务与愿景中寻找整合的步伐,以持续提供独居长者、失能失智者、家庭照顾者,以及弱势家庭多元且连续性的专业服务。此外,杨执行长也提到,有27年历史的秋霖园失能失智长者日间照顾中心搬新家,需要庞大的经费,希望伙伴们代祷,求天主充足预备!
活动第三天,上午我们由长洲岛前往香港,一到中环码头,就看见耶稣会香港会士黄顺业修士前来迎接我们,他是我们这天的向导。午餐时间,黄修士带我们到庙街的社会企业“慈悲香港食堂”(Mercy HK Canteen)用餐,食堂是由胡颂恒神父所开办,贩售道地的港式茶点。
店经理Lucia特别介绍,店内聘雇的服务人员皆为曾服刑出狱的更生人,目的就是希望帮助他们重新返回社会。慈悲食堂也提供待用餐给无家者或没钱吃饭的人士,以爱服务,期待前来用餐的人都能感受被爱与受尊重。Lucia 特别提及,创办人胡神父为能与贫穷者同在,充分理解他们的处境,也租了“㓥房”居住其中,用最为拮据的方式过生活。“㓥房”是把原本就已经有限的空间,以最大量化的方式切割夹层的房市用语。等候餐点的时间,Lucia 加码带我们到食堂附近的“慈悲香港之家”参访,其主要服务露宿街头的无家者,其中一位女性员工,更是以每日外展方式,发掘社区中需要被协助的弱小者,不厌其烦地访视、与他们建立关系,并邀请他们到机构来洗澡、聚会、治疗病痛,以及提供他们免费午餐,一起分享福音、祈祷等,这样的服务不仅照顾到无家者的日常需要,更在生活、就业及人际关系层面,陪伴他们重建人生。
下午接着参访位于新界的香港明爱荃湾服务中心。走进2017年新落成的“明爱赛马会荃湾服务楼”,映入眼帘的是挑高、明亮又舒适的接待大厅,郑卫宁院长亲自接待我们,并介绍荃湾服务楼中各楼层所提供的内容。他首先介绍服务楼内的安老服务,包括日间护理中心、安老住宿(含公费及自费),以混合共融的形式,为有需要住宿服务或假日临托的长者,提供个人护理、餐食及休闲活动等。实际参观发现,其与台湾现有的长照服务有许多类似,但日间护理中心(如同台湾的日间照顾中心)比起台湾,多了常态性的周六服务。住宿式机构则同样强调自立支援及专业治疗师的个别化服务,并在四楼空中感官花园,提供长者私人休憩及园艺休闲空间。香港明爱也有青少年服务及社区的家庭工作,致力协助弱势家庭改善生活环境(如㓥房户),并积极向政府倡议及培力这些家庭有能力为自己发声。
一整天的参访结束后,因这次参与共融的伙伴多数是初次到访香港,黄修士特别贴心地带我们到举世闻名的维多利亚港口看夜景。各式的轮船行驶供搭乘拍照,沿岸有艺术馆,还有高耸漂亮的建筑物,夜晚在万家灯火照映下,美不胜收。
接着我们前往旺角的太兴港式烧腊茶餐厅,道地的烧鹅、快炒及炖汤,满足味蕾。我们还特别搭乘充满历史风情的“叮叮车”(就像是台湾的轻轨电车),香港因地狭人稠,交通工具都是瘦长两层型。刷了八达通卡,乘坐在上层座,晚风徐徐吹进车内,让人心旷神怡。这有趣的交通工具,仅花费3块港币 (约12元台币),就能感受到香港街景之美,真是值回票价呢!
下车后到了铜锣湾的龙糖坊,徐神父推荐知名的香港糖水舖,建议我们选择不同口味的甜汤,品尝不同层次的甘与甜。
最后,我们搭地铁回到中环,码头前的摩天轮那时仍霓虹闪烁,映照着香港不夜城,黄修士在码头前与我们道别,并且约定来台湾时,一定会到新竹和我们见面。
在回长洲岛的快艇上,只见月光洒落海面,闪闪发亮,如同我们满载而归的心情。这次的香港共融之行,是一段身心灵的深刻旅程,也是一趟充满转折的路程。思维静院比想像中地遥远,特别是最后一哩路,蜿蜒小巷的坡道及石梯,是体能的大考验。这一晚我们抵达思维静院时,每个人都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思维静院的“静”,名符其实。每个角落,都能让人在宁静中观察到天主细致创造的一草一物,让我们真正有机会放下手机,从日常的繁忙中抽离,专注于当下。透过静默、避静与大自然的陪伴,慢慢看见自己长期累积的情绪与疲惫,并学习用觉察与爱来面对。
“在一切事物中看到天主”,这是我们在这次的共融活动所收获的最大触动。学习将每件事物都视为生命中的重要元素,重新看待与所有人、事、物的关系,也更好地与服务对象同在一起。此外,我们也更理解,耶稣会普世性使徒优先(UAPs)的“优先”不是做什么,而是启发我们如何做。而行动不在于“做得更多”,而在于“以更具耶稣会特质的方式去做”。让自己成为行动中的默观者,并体悟在社工的助人专业服务中,惯性依循着处遇计画执行,却忘记更应赋能(Enabling)与赋权(Empowering)予服务对象,将“尊严”还给他们,如此才能真正地与他们“同行”。
感谢耶稣会及徐森义神父为我们安排这一趟拓展眼界及胸怀的香港共融之旅。我们深知使徒工作的挑战不会减少,但在祂的召叫与恩宠中,我们能彼此照亮,也借由合作与交流,建立起耶稣会社服机构专业人员支持的网络,达到共好、共融、继续前行的目标。
文/图: 杜华神父社会福利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