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经>蕴含多重意义,它是收藏玛利亚对她圣子记忆的剪贴簿,是对奥蹟的探索,也是虔诚朝拜的形式。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充满希望的祈祷。“痛苦奥蹟”教导我们,即使悲伤笼罩,爱依然不变,而“荣福奥蹟”则宣告了“死亡不是终结”这至高的希望。它是“希望永远长存”,一个轻柔却铿锵有力的提醒。

在我母亲被诊断出脑及肺癌时,希望,就好似被飓风狂扫的叶子,瞬时从我的身上被强行带走,取而代之的是恐惧和焦虑。我为我的母亲、我自己以及我的家庭,感到害怕,也对我母亲,还有我们所有人即将面对的未来,感到担忧。

我妈妈选择放弃所有的治疗方式,她就如同美国传奇歌手法兰克・辛纳屈(Frank Sinatra, 1915-1998)所唱的<夺标>(My Way)当中,那种百折不挠精神的娇小化身。不做化疗、不做手术。即使她了解,癌细胞最终会啃噬她的身体及心灵,她仍选择,不去忍受侵入性医疗会带给她的那种折磨。我想要使出浑身解数说服她接受治疗,但我的姊妹和我,却不得不尊重她的意愿。我妈妈表示:“这是我的人生,我会照我想要的方式死去。”

有好几个月的时间,我苦苦应付著无能为力的感觉。祈祷对我并不容易,但我依靠我最习惯的祈祷方式——<玫瑰经>,来承接我所有的重担。在某些日子里,它是我勉强唯一能做的祈祷。然而,边祈祷边按唸珠的反复节奏,让我免于陷入绝望。

我没有意外地,把自己沉浸于痛苦奥蹟的苦难之中。当我看到妈妈承受着因她的选择伴随而来的痛苦之时,耶稣在革则玛尼山园面临的极度煎熬,变得更为真实。我见妈妈先是肿胀如气球,后又像泄了气,徒剩过去那个她的外壳而已。在她尘世生命最后的几个星期里,我听见她一次又一次,喃喃唤著天主的名,耶稣背负十字架的画面,历历于我脑海浮现。我将它们视为,“即使在痛苦中,爱依然长存”的提醒。耶稣被钉十字架的这些图像,使我明了降服不应与失败混为一谈。

就在我母亲的诊断快满一年之际,她的临终时刻到来。她再也无法言语,但我坐在她身旁,在她耳边小小声诵唸著简短版的<玫瑰经>。虽然她已再无延长寿命的希望,但就在我祈祷时,一种全然不同的希望涌现。那并非是妈妈能被治愈的希望,而是她一生作为母亲、保护者及朋友所体现的希望。<玫瑰经>成了我们之间的一座桥梁,一种即使我妈妈离开这个世界,她也不会孤单一人的保证。玛利亚就在那里,为她祈祷,也和她及我同祷。

<玫瑰经>蕴含多重意义。它是收藏玛利亚对她圣子记忆的一本剪贴簿。它是对奥蹟的一个探索。而当我们透过祈祷及想像,得以进入基督抚平、疗愈及安慰的临在之时,它又是虔诚朝拜的一种形式。然而对我来说,<玫瑰经>向来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祈祷。纵使它未承诺将会免除磨难,却提醒我们,受苦从不是故事的结局。“痛苦奥蹟”教导我们,即使悲伤笼罩,爱依然不变,而紧跟着的“荣福奥蹟”则宣告了至高的希望:死亡不是终结。

圣依纳爵教导我们,应该在一切事上寻找天主。在我人生痛苦的时期,<玫瑰经>确实帮助我这么做。<玫瑰经>陪我渡过恐惧及悲伤汹涌的巨浪,引领我最后进入平安的境地。直到如今,每当我用<玫瑰经>祈祷,依然能听到我最后在母亲耳畔轻声祈祷的回声:天主圣母玛利亚,求妳现在和我们临终时,为我们祈求天主。

<玫瑰经>是一个轻柔却铿锵有力的提醒:希望永远长存。

 

文:盖瑞·詹森 (Gary Jansen)
图:AI 生成图
文章来源:IgnatianSpirit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