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利氏学社巴黎利玛窦学院共同主办的“神”与“道”国际研讨会,已于5月7日至9日于国家图书馆顺利召开并圆满落幕。在这三日会期中,来自海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齐聚,并有约二百多人次的与会者报名参与,透过跨宗教与跨文化的深度对话,也为所有人带来思辨启发与交流经验。

本次“神”与“道”国际研讨会共发表二十篇论文,并依主题划分为数个场次进行。每场次由发表人先简要说明其论文内容,随后由与谈人回应评论,发表人再就评论内容进行回复,最后开放全场讨论。

会议首日即先探讨17至18世纪间在中国的耶稣会士,如何于中西文化交流脉络中,尝试以基督宗教神学来诠释与理解中国“道学”及“道教”的观念,呈现出多种形式的文化翻译成果与宗教思想。此外,犹太教、教父学及《旧约圣经》专家学者亦从各自视角出发,讨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及语言环境下,翻译与解释“神(God)”一词所面临的挑战。

850-daoimage

会议的第二天,主题聚焦于探寻及追溯“道”的历史背景与发展。“道”自公元前四世纪兴起,以“老、庄”为核心思想;随着时序推进,“道”逐渐开始宗教化,并发展出神明体系(如三清、玉皇、太上老君)及修炼实践(内丹、符箓、炼气、戒律),成为民间信仰不可或缺的“道教”信仰,与其他宗教分庭抗体。而“道学”一词原本也泛指研究“道”的学问,但宋代出现了儒家的理学家(如程朱理学),强调“道统”、“天理”、“性理”。最后,以梳理西方传教士与汉学家如何翻译并诠释《道德经》中“道”的核心概念,并进一步分析以“夷希微”为代表的由“道”入“名”的诠释转折做为结尾。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北部正一派首屈一指的大道士朱堃灿道长也惊喜现身会场,跟所有与会者分享他成为道长的心路历程与道业养成。

来到研讨会的最后一日,首先从比较宗教的出发点来解读“神”与“道”观念的异同因素。由法国高等研究院荣休教授、巴黎利氏学社社长劳格文教授(John Lagerwey)主持专题“跨宗教比较探论”,其中耶稣会魏明德神父(Fr Benoît Vermander SJ)与辅仁大学宗教学系陈德光教授相互提问交流,一来一往的精采对话,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带来更多激荡与启发。接着多位学者也陆续发表了18至19世纪西方耶稣会士与早期汉学家,重新诠释道教的性质与定位、朱熹对苏学的批判及基督新教对语言学、神学与翻译学交会点的研究等论文。

讲台上左起分别为耶稣会雷敦龢神父、劳格文教授、耶稣会温德神父
讲台上左起分别为耶稣会雷敦龢神父、劳格文教授、耶稣会温德神父

 

最后,如同会议序言所述,本次研讨会旨在开启宗教对话的新视野。透过来自各方学者及与会者的深入交流,相信未来将持续拓展更为多元的学术对话与思想连结。并且,台北利氏学社也规划于年内出版会议论文集。

 

神与道国际研讨会

逢甲大学中文系硕士班研究生谢孟恩全程参与这场国际研讨会,以下摘录他的分享:

在研究生的最后阶段,应耶稣会徐森义神父的邀请去参加了一个特别的研讨会,终于排除一些困难,带着一点未知和不安抵达台北的国家图书馆,“神”与“道”国际研讨会三天都在这里举行。

“神”谈旧约的神,按照人对神随着时代的转变,从不同的认识中有不同的形象及特质,在犹太人中、在早期基督徒团体中、在传教士的思想交锋中,天主借由自然、圣言、思辨启示给我们,给予每一个神哲学家不同却合一的恩典。

“道”早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就存在,直到有一个脉络性的整理,可以追溯到老庄孔孟等诸子时代,从宇宙法则至社会制度,“道”无所不在。道的无限性与广延性亦是随着人不断地“体道”而有更深的理解。

神与道或许可以在人的生活及信仰经验中相遇交织,但在学术上的合一却还有一大段路要走,可谓是“同中存异,异中存同”。整整二十篇关于“神”与“道”的学术论文,涵盖了基督宗教和中华文化的深度与广度,却尚无法涵盖及诠释“完整的”神与道,这的确推动人不断地向前探索、寻求真理的力量,并在过程中与神相遇和交谈。

这三天见到许多过去在书籍和文章上看到的神父及学者们,按照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在彼此的文章上给予建议及回馈,与研究生的研讨会有所不同,更多的在深化问题及给予未来发展的方向,打开研究视野的深度及广度,也扎实的上了方法论一课。

文/图: 台北利氏学社、逢甲大学中文系硕士班研究生谢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