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复活的耶稣显现给门徒时,祂定睛于那当下,带给门徒治愈、平安和爱,并且放眼未来。面对他们所有的困惑,祂并非老想着过去,也不去探究朋友背叛祂的原因,或者当初事情可否有不同的做法。相反地,耶稣给予平安、修和及使命。我们当给自己一点时间,将耶稣所赐给祂朋友的礼物,耐心与简单,也送给自己,好一步步进入复活期的喜乐。
比起经历四旬期,要“感受到”复活期的喜乐难多了,我往往因朋友提到这点而感触良多。对很多人而言,反思罪与苦难,不知为何,要比经验喜乐和救赎来得容易。然而,我们这种情况并非特例,即使是耶稣的门徒,一开始要接受复活圆满的喜乐也有困难。
在许多复活的场景中,我们都看到耶稣给予修和。《若望福音》中,耶稣走向因害怕而把自己锁在楼上房间的门徒(若二十19)。稍后,耶稣才跟多默和伯多禄说话,他们俩对于复活都有各自的困难:多默的怀疑,而伯多禄则是在自己的背叛后,急需知道耶稣仍然爱他。伯多禄可能会想:我为什么这么害怕?为什么我违背了要一直支持耶稣的承诺?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中,或许也想知道:原本应该很美好的情况,怎么变得这么困难?我们试图理解,但苦难,背叛和其他邪恶的事情,却完全不符我们的逻辑。
怪不得耶稣向门徒显现时,并没有立刻引起“一切总算平安了!”的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耶稣并不想谈过去,祂反而定睛于那当下带给门徒治愈、平安和爱,并放眼未来。面对一切的困惑,耶稣的反应并非老想着过去,也不是探究朋友背叛祂的原因,或者当初事情可否有不同的做法。相反地,耶稣给予平安、修和及使命。
祂赐予待在楼上房间的门徒们平安,然后要求他们传递这份平安,以宽恕他人的罪(若二十21-23)。祂以一种分享圣神的亲密方式,向他们嘘气。祂邀请多默亲自触摸,给他再次相信的机会,之后劝勉他,没有看见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若二十27-29)。
在我最钟爱的场景中,耶稣跟七位门徒在海边吃早餐,然后问了伯多禄三次,他是否爱祂。耶稣给他机会说出爱,以取代他之前的三次否认。“你爱我吗?”和“主,祢知道我爱祢”,就如同圣咏团在吟唱副歌一般。而耶稣在每唱一次副歌后,都交代使命:喂养我的羔羊、放牧我的羊群,以及跟随我。
在这三个具体的情况中,耶稣以一种亲密而个人的方式,带来平安与修和,之后才要求门徒,把他们得到的莫大恩赐:宽恕,信任和无私的爱,传扬出去。祂不疾不徐且从容自在,例如在祂显现自己之前,先和两个门徒于前往厄玛乌的路上同行,或者在和伯多禄说话之前,先与他们在海边吃早餐。
这些故事对于我们进入复活期的圆满,也是很好的指引。我们可以反思天主的爱,祂不问为什么,而是宽恕,治愈,邀请和爱。然后,我们可以在行动中,实践宽恕,相信及无私地爱,并把它们传递出去。我们可以给自己一点时间,从耶稣基督的复活中看见天主,并将耶稣所赐给祂朋友的礼物,耐心与简单,也送给自己。如此一来,我们就可按自己的生活方式,一步步进入复活期的喜乐。
文:玛琳娜‧麦科伊 (Marina Berzins McCoy)
文/图来源:IgnatianSpirit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