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天主教研究中心即将于5月23至24日举办“依纳爵灵修对当代神学及教会改革的影响” 英语国际研讨会。会中邀请14位来自南北美洲、欧洲和香港的讲者出席,他们将讨论多位近代知名神学家的思想、教会改革,以及近年最热门的议题──共议同行。
灵修与神学之间的断裂和张力由来已久。它或许是因,神学必须忠于教会的信仰规范(regula fidei),而灵修则着重于信徒个人的灵性经验,这个事实。然而,信仰的客观及主观向度不应相互牴触,而该彼此一致。耶稣会士不同于道明会士或是方济会士,他们根据他们的灵修已形成独树一格的神学,而耶稣会士则未发展出一种神学的“派别”。这点在梵二大公会议之后尤其明显,有时,耶稣会的神学家甚至抱持相反的神学进路(theological approaches),例如卡尔‧拉内神父(Karl Rahner S.J. 1904-1984)和汉斯・巴尔大撒(Hans Urs von Balthasar, S.J. 1905-1988)同为耶稣会士,却成了“大公会议”(Concilium)及“共融”(Communio)两个不同神学派别的领导人物。
耶稣会士,包括拉内和巴尔大撒在内,普遍根据依纳爵灵修发展出他们的神学。既然耶稣会士有共同的灵修基础,又怎么会发展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神学进路?我们怎么了解,这种看似矛盾却又一致的“辩证”现象?耶稣会神学的多元性,并不违背它灵修基础的同质性,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根据神操研究神学的特定方式。后者已经,并将继续使新的主题,在与天主的直接关系中出现成为可能,这种关系为神学与文化以及科学之间的对话开辟了自由的空间。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能进行分辨神类对话的自由空间中,出现了20世纪多位重量级的耶稣会神学家,例如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德吕巴克(Henri de Lubac)、塞杜(Michel de Certeau)、拉内、巴尔大撒、朗尼根(Bernard Lonergan)、索布利诺(John Sobrino)等,还有一些在社会、文化及科学方面卓有贡献的耶稣会士。
耶稣会神学家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教会改革。德吕巴克和拉内位在梵二大公会议的主要推动者之列,而梵二是天主教会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教宗方济各也是耶稣会士,他所领导迈向“共议同行”的改革,同样奠基于依纳爵灵修。
这场国际研讨会将探讨依纳爵灵修如何影响耶稣会神学家研究神学的方式,还有依纳爵灵修对于过去、当前的教会改革,尤其是仍进行中的共议同行进程,有何冲击。基于这些问题,以及依纳爵灵修在亚洲与华语世界相对较少人认识,香港中文大学天主教研究中心很荣幸邀请了在依纳爵灵修领域,世界顶尖的神学家与学者前来香港,讨论它对当代神学及教会改革的影响。
日期:2025年5月23-24日
会议形式:实体及线上
使用语言:英语
会议场地:香港中文大学康本国际学术园地下室刘佐德演讲厅,沙田
报名:实体参与点此, 线上参与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