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仁大学医学院在2025年3月19日,为在过去半年解剖课奉献的五位大体老师举行感恩追思礼,其中包括两位耶稣会神父。当天虽是乍暖还寒的气温,但感恩追思礼上,无论是神父的证道,或家属、师长与学生的致词,彼此呼应、交织成温暖的光辉。从大体老师、医学生,再到患者,不再只是关于病痛的治疗,它更是爱与奉献的传递炼。
“我们有好好的、认真的缝合老师,我觉得我们真的缝得很好!”
2025年3月19日,乍暖还寒的春天下午,辅仁大学医学院和耶稣会使命室在校园中净心堂二楼的圣堂,为五位大体老师,耶稣会马志鸿神父、沈鹤琏神父,天主教教友李先达先生、陈宏道先生,以及受伯铎先生举行隆重的“慰灵公祭感恩追思礼”。典礼中,大体老师家属代表翁秀祯女士致词时分享农历过年前,医学院学生带着卡片和礼物到家中拜访时,向她强调了这么一句窝心的话。

一起成为天主的器皿
翁女士脸上始终挂著和煦的微笑,她用温柔且肯定的语气继续说:“亲爱的孩子,我知道,而且相信你们真的很用心对待宏道,你们真的缝得很好。宏道喜欢陪伴年轻的孩子成长,他一定乐于与你们共事,和你们一起成为天主的器皿。”
那一整天,辅医有参加解剖课的学生们,从一大早即开始参与了大体老师的火化、入殓、追思礼,医学院廖俊厚院长表示,学生在解剖课过程和一整天送别大体老师的仪式中学习到的,不只是医学的知识,他们更是走进大体老师的生命,从中学习到爱心以及慈悲。“我相信他们在未来学习医学以及行医的过程当中,会把这些铭记在心。”

对永恒生命有所盼望
感恩追思礼由辅仁大学校牧、道明会何万福神父主礼,耶稣会冯汉中神父及陈廷叔神父襄礼,甘国栋神父、官枝顺修士则坐在祭台前代表马志鸿神父及沈鹤琏神父的家属。何神父证道时向现场来宾、家属及医学院的老师及学生表示,参与追思礼不仅为了感念大体老师的生命,也让我们反思爱与服务的价值。
他提醒,大体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个前提,就是我们必须对永生、永恒的生命有所盼望。在天主教的信仰里,死亡被视为通往永生的国度,耶稣基督的复活,为我们提供了希望,表明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生命的开始。因此,大体老师们的见证,可被视为一种象征,表达他们对死亡的接受和对重生的信念。

证道时间结束,祭台上的灯光熄灭,取而代之的是投影于墙壁上、学生剪辑采访大体老师家人的影片,当中一个学生接着一个学生出场,述说着他们从大体老师家人的口中,所认识的大体老师在世时的生命样貌。
例如,医学系的陈怡森同学说着她和同学经由拜访家属代表甘国栋神父,所认识的马志鸿神父。马神父的西班牙名 Mariano Manso 中的Manso (姓氏),有温和、温柔之意,而马神父也确实人如其名,个性包容且不轻易发怒。她还知道,马神父将心理学与灵修结合,发挥影响力,以生命影响生命。“在他面前,人们往往感到安全,他也是许多人心里的避风港。”

医学系的廖晨宇同学则代表小组同学介绍沈鹤琏神父,他述说著沈神父前半生有27年在劳改中度过,辗转50岁出头才至美国晋铎。耶稣会的陆达诚神父代表沈神父的家人接受学生采访,影片中陆神父回忆老友奉献于传教的信念从未改变,一生的理想就是“当神父”,而且一直做到最后一天。他心无二念,只想着怎样把神父当得更好。
影片中还有其他大体老师生前的各种身影,结婚、育儿、教学、徒步环岛、生前告别式……。

认识生命、认识自己,温柔对待病患
“我们看见的不仅仅是身躯,更是一段段人生、一个个家庭,以及一生的奉献。”陈怡森同学在随后的学生代表致词时间中,回顾了从采访家属到实际面对大体老师的身体、练习解剖的过程,深刻的体悟。大体老师不仅让学生们认识医学,也认识生命,甚至是认识自己,也期许学生在未来的医疗之路上,能够更踏实、更温柔地面对每一位病患。
辅仁大学蓝易振校长在追思会上致词时也表示,大体老师带给学生们的医学教育,是人工智能(AI)与机器人所难以取代的。这五位无言之师,以自己的身体实践耶稣基督的教导,如同落入土地里的麦子,即使尘世的生命终结,却能帮助医学生,获得无价的教育训练,继续结出、活出更有意义的子粒来。
感恩追思礼最后在蓝易振校长致赠家属纪念品,以及何万福神父降福现场所有来宾、家属及辅医师生后结束。礼成后,家属和学生依序揹起大体老师们的骨灰坛,在刘和光神父的前导下鱼贯走出圣堂,前往大体老师最后的长眠之地。马神父与沈神父则于3月21日被安奉于耶稣会彰化静山灵修中心墓园。
诚如陈怡森同学所说,大体老师的身影已深深刻入学生的生命之中,并未因他们躯体的远离而终止,反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用日落换明月升起,以生命点亮生命”。

文:耶稣会中华省通传中心
图:辅仁大学耶稣会使命室、辅仁大学医学系、彰化静山灵修中心、耶稣会中华省通传中心、陈衍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