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7日至19日,耶稣会中华省受培育会士聚会假澳门利玛窦中学举行,来自会省各地区的20余位受培育会士参与了此次聚会。他们聆听任教于马尼拉雅典耀大学的吴彰义神父介绍依纳爵式领导,以及省会长董神父关于依纳爵传统下领导人角色的讲座。而受培育的会士们也从珍贵的相聚和共融中,再次感受弟兄情谊与归属感。

2025年1月17日至19日,耶稣会中华省受培育会士聚会假澳门利玛窦中学举行,来自会省各地区的20余位受培育会士参与了此次聚会。本年度的聚会以“深度领导力”为主题,特邀菲律宾马尼拉雅典耀大学教育与学习设计学院院长(Dean of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Design)、多年从事于依纳爵教育法及领导力推广工作的吴彰义(Fr Johnny Go SJ)神父带领。

吴彰义博士 (站立者) 为受培育会士介绍依纳爵式深度领导力
吴彰义博士 (站立者) 为受培育会士介绍依纳爵式深度领导力

 

在两天的工作坊中,吴神父特别阐述了依纳爵式领导应当培养的三个向度,即与自我、他人和使命的关系,继而概括出理想的依纳爵式领导风格——反省式、聆听式以及分辨式领导。在祈祷反省、小组分享和课堂交流中,会士们纷纷赞叹吴神父的讲解内容“爵”味十足,特别有启发和实用性,着实感觉获益匪浅。

从事陪伴望会生工作的 Joseph 神父分享关于这次工作坊的体会时说:“我感觉这是一个很特别的课程,尤其是吴神父强调的自我反省的向度,帮助我更进一步认识了自己,我意识到这是领导和带领别人的基础。”Gio 修士目前在澳门海星中学实习,教授宗教及品德与公民两个科目。Gio 分享道,这次的工作坊特别帮助他认识到在工作中聆听他人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老师,他愿意以后更有意识地在面对学生和同事时,积极地聆听他们。

吴彰义博士

另一位接受采访的年轻修士,目前就读于辅大圣博敏神学院三年级的潘翰说道:“这次的课程让我看到一个好的依纳爵式的领导,在个人能力和行动力之前,应当在灵修上保持一份和天主的关系,他需要度一种分辨的生活,自己首先应当成为一个分辨的人。” 潘翰分享说,这一点也让他对日前中华省聚会中提到的“所是与所做之间的平衡”有了更深的感触。潘翰修士在访问中也分享了一个有趣的观察及反省,他说:“这几天我常常看到利玛窦中学旁边的大三巴,每天都有很多很多的游客到那里参观。我在想,如果大三巴今天还是一座完整而精美的教堂,不知道还会不会有这么多人,天天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大三巴的残缺和破碎,反而吸引了很多人来走近它。我想,我们都有自己的残缺和破碎,就像没有一个领导人会是完美的一样,但我们不应害怕,天主依然可以使用残缺和破碎的我们来让人们靠近祂。”

省会长董泽龙神父 (站立者) 为受培育会士介绍依纳爵灵修传统下的领导人角色
省会长董泽龙神父 (站立者) 为受培育会士介绍依纳爵灵修传统下的领导人角色

 

在聚会的最后一天,省会长董泽龙神父也沿着此次活动的主线进行了以“依纳爵灵修传统下的领导人角色”为主题的讲座,并和大家就领导力、中华省使徒计画 (PAP)以及会省现状等,进行了问答和交流。

休息时间会士们一起打篮球共融
休息时间会士们一起打篮球共融

 

除了学习,在受培育会士聚会中增进彼此的联系和共融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耶稣会非常看重、也是在培育阶段着重促进的目标,也是会士们感到这次活动特别有意义的地方。Gio 修士说道,自己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和同辈会士的接触与沟通不多,因而特别感激和开心和弟兄们在一起的机会;Joseph 神父用“放松”和“真实”两个字形容与同会兄弟相聚的感受;潘翰修士更是深有感触地说道:“这是我第一次来澳门参加省的受培育会士聚会(之前都是在台湾参加),能够见到更多来自其它地区的会士,大家在一起分享、运动、聚餐、建立关系,很期待,很快乐,让我有了更强的归属感。”

文/图: Martin Wang修士

2025 受培育会士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