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到17世纪的欧洲,探寻东方世界是学术与文化交流的热门主题。北京中国学中心 (TBC) 图书馆典藏、由葡萄牙籍耶稣会士安文思(Gabriel de Magalhães SJ)于1668年完成的《中国新志》(Nouvelle Relation de la Chine),便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之一。它提供了详实的中国知识,更激发欧洲人对中国文化和技术的兴趣,推动了17世纪“中国风”的兴起。这本著作标志着欧洲汉学研究,从早期的猎奇性叙事转向科学证实性的描述,开启了西方学者来华及汉学研究的新阶段。欢迎预约参观 TBC 图书馆,深入了解更多历史珍藏。
在16到17世纪的欧洲,探寻东方世界是学术与文化交流的热门主题。葡萄牙籍耶稣会士安文思(Gabriel de Magalhães SJ)于1668年完成的《中国新志》(Nouvelle Relation de la Chine),便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之一。这本书被誉为“17世纪欧洲的中国百科全书”,为当时的欧洲人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
安文思以《马可·波罗游记》为蓝本,用葡萄牙文撰写了《中国的十二特点》,也称《中国十二绝》。1688年,这本书在法国巴黎出版,并更名为《中国新志》,又称《中国新史》。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的语言文化、政治制度、矿产资源、工匠技术、航运船舶、建筑庙宇及民风民俗等。安文思在中国的39年生活经历,使他对北京、四川及沿海地区有着深入了解。在华39年中,他有29年居住在北京,书中关于北京城的描述,约占全书四分之一。
《中国新志》不仅详尽记录了庙宇、瓷器、丝绸、火药、造纸和船舶制造等“中华诸物”,还生动描绘了中国作为一个技术先进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帝国的形象。安文思的观察和记录提供了详实的中国知识,更激发了欧洲人对中国文化和技术的兴趣,推动了17世纪“中国风”的兴起。安文思的著作标志着欧洲汉学研究从早期的猎奇性叙事向科学证实性描述的转变,开启了西方学者来华及汉学研究的新阶段。
如今,安文思的《中国新志》被珍藏于 北京中国学中心 TBC 图书馆,成为学者研究欧洲早期汉学的宝贵资料。如果您对这部珍贵的汉学著作感兴趣,欢迎预约参观TBC图书馆,深入了解更多历史珍藏。
文/图 北京中国学中心 (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