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耶稣基督诞生的画像、雕像或马槽布置,是我们以为再熟悉不过,却可能忽略很多细节的“降孕”故事。运用依纳爵的想像式祈祷,能帮助我们重新创造空间,让天主闯入其中,打破我们的刻板印象,使我们能用全新的眼光默观基督降生奥蹟。

我大概十六岁那年第一次看到达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的《蒙娜丽莎》。那时我参加高中交换学生旅程,在法国待了两个星期。即使我那时才十六岁,也知道罗浮宫是观此大师杰作的“必游”胜地。然而等我抵达后才发现,真正要领会此画作,其实颇为困难。我对这幅画已经非常眼熟,它太经典了,以致于我所能看到的,只是画家的概念。那是“蒙娜丽莎”,但是要看到细节就比较难了,甚至比欣赏一幅陌生的画作还要难得更多。正因为整幅画作的外观,已深深烙印于我脑海,再加上大批游客围着画像拍照,令我更难以默观它。

耶稣诞生的场景可能也有类似的情形。耶稣诞生的故事大家已耳熟能详,如此具有代表性,也因此我们很容易便失去真正领会故事及其所有细节的能力。玛利亚、若瑟和婴孩耶稣,再加上牧羊人、贤士、明亮的星星等故事,经常出现于圣诞卡片、圣诞剧,以及基督诞生场景的摆设,这些都是进入故事的极佳媒介。然而,每年的圣诞节,我都希望有某种方式,能让我以新的眼光深入这个故事,好找到耶稣并看见祂,而非仅止于圣诞卡片上的图像。

圣依纳爵教我们根据《圣经》的内容,运用想像力来祈祷,如此我们便可创造出空间,让天主闯入我们以为很熟悉的这些基督诞生画像,打破我们的刻板印象,使我们能以新的眼光去看待它们,不让图像成为偶像。对我而言,当我运用想像力祈祷,记载于《路加福音》和《玛尔谷福音》的一些圣诞故事细节,有助于我进入故事的情境之中。有时在一开始,相较于我熟悉的部分,我会留意故事里比较“跳出框框”的内容。例如我可能以回想下列细节开始:

• 马槽是动物从中取食的饲料槽,而圣家可能栖身于谷仓,也可能睡在遮雨篷下或主屋旁的小屋内。

• 玛利亚已在怀孕后期,她走路或坐在动物背上时,可能会感到身子沉重且不适。

• 在耶稣的时代,户口普查意味拥挤和对疾病的畏惧;我可能会好奇,玛利亚和若瑟走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时的感受。

• 付费的客人要一间房间住宿相对容易,但在无处容身的情况下,请求一名陌生人收留则很困难。

• 牧羊人大部分的时间在旷野中度过,衣服可能会沾染尘土,而且身上或许有异味。

• 贤士在长途跋涉后,可能既受鼓舞也感疲惫。

• 我们不知道耶稣出生当日的天气,因此,玛利亚和若瑟可能遇到雨天、下雪天,或许在他们的地区,甚且能看到盛开的花朵。

细节可以打开我可能已经忘却,实则更为重要的故事内容,它们帮助我们,从现实世界的某些地方出发,想像故事的场景。例如,我曾在怀孕约8个半月走路时,担心何时才有机会坐下来休息或找到洗手间。或者疫情时,由于害怕会遭到感染,我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地方。对我而言,这些个人经验令圣诞故事变得更人性化。之后,天主总有办法能够进入我的祈祷,并完成其余的事。天主创造新的事物,让我能以全新的眼光去看这些圣诞故事。

几年前我再去看一帧蒙娜丽莎的照片,发现自己看到的是一名年轻的女士,在她背后有条迂回曲折的小径。她容光焕发,好像有个秘密欲分享。如果我暂且忘掉她是“蒙娜丽莎”,或许有机会看见这幅肖像画可能的原型人物丽莎‧盖拉尔迪尼(Lisa Gherardini)。她也让我想起玛利亚这位年轻的女性,她的道路也是弯弯曲曲,而内心必定也有一个使她沉思奥蹟,甚且脸泛红光的秘密。而我只能希望略窥这个奥蹟一二。

文:玛琳娜‧麦科伊 (Marina Berzins McCoy)
文章来源:IgnatianSpirituality
图:canv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