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艺术与手作的耶稣会终身修士杜嘉豪,如何在生命中发现天主的临在?如何回应他的圣召?在2024年11月29日晚间耶稣会资发室举办的一场分享会中,杜修士不仅畅谈他的修道历程与艺术灵修,也带来许多他亲手编织,色彩缤纷的围巾、披肩、毛帽,让在场所有人饱享一场心灵及视觉的飨宴。
一位来自新竹的正港台湾人是如何成为耶稣会的终身修士?在他的生命中又是如何发现天主的临在?耶稣会资发室于2024年11月29日晚间,在耕莘文教院 MAGIS 多功能教室举办了“生活爵招—透过手艺看到天主”讲座,特别邀请杜嘉豪修士跟大家分享他的修道历程与艺术灵修。当天晚上有三十多位爵家伙伴及几位耶稣会的弟兄前来聆听,透过分享及问答,更了解杜修士在艺术路上的坚持,也更了解耶稣会发起的“亲手送暖”活动内容。
对明年即将入会25年的杜修士,或许在台湾的大家对他有点陌生,因为他在海外接受培育与服务超过20年。杜修士在澳门的海星中学服务最久,现在则是在新北市的徐汇中学陪伴学生。从入初学开始,杜修士就发挥他与生俱来的艺术天份,并在资源缺乏的菲律宾懂得废物利用,重新赋予物品新意义。为了做蜡烛,他甚至还到墓园去收集祈祷后的残蜡,让这些蜡烛带着缅怀的心意重新发光。
从杜修士自己的经验来看,他发现其实灵修是从感性出发的,我们遇到的人事物都会让我们有所感受,而那些感受会刺激我们进一步的去深探自己的生命。他特别引用了圣依纳爵所说过的一句话:“博学周知不能使人满意,唯有深切地玩味体验,才能令人心足。”换言之,生活不能光靠纯理性的知识,而是要跟体验和感性配合,“感知”才能让人心满意足。
在分享过程中,杜修士也表示在追寻天主的路上也曾遇到过挫折,自己的艺术天份在修道生活中好像不再被看重。听命服从的他,也就这么汲汲营营地做着日常的工作,没想到后来遇上一场大病需要时间休养,反而让他在病情中,透过手作和艺术,重新找回艺术家的身份。
当天讲座现场也展示了杜修士编织的毛帽、围巾与披肩,他拿起一顶色彩缤纷的毛帽说:“其实这顶是利用剩余的材料完成的,反而色彩最缤纷,就像我们一样,每个人都发挥小小的创意,就会完成一个很棒的作品!”他借此鼓励大家不要害怕展现自己的才华与创意。透过这次的讲座,我们更认识杜嘉豪修士的圣召,在座教友也纷纷敲碗杜修士开设相关手作课程。
耶稣会的宝
与会的古亭耶稣圣心堂慕道班萧淑美,与我们分享她的感想:
好惊讶啊,耶稣会士竟然有这个“宝”!看着杜嘉豪修士的作品,从肖像画、手作背包、彩色蜡烛、陶土雕塑,到各式编织,我的嘴张得越来越大。这些作品透露出修士的许多情感,对自己的情感,以及对家人、耶稣会弟兄、近人、社会的情感,并产生各种连结,例如用耶稣会兄弟淘汰的牛仔裤改做成背包,让两人之间的连结更长久。因此在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创作者修士的温度,而修士最深的情感与连结是天主,于是我们在他的作品上看见天主。例如修士的肖像画中有两幅难民孩童,原来杂志上他们的照片是困乏的面容,让修士很不舍,他在绘画中“有如吾主上主要从人人的脸上拭去泪痕”,还给这些孩子原先应有的光辉。
修士有个雕塑作品让我印象深刻,那是将不同颜色的陶土,分别向上形塑为树干般,然后再向上长出金色叶子,也像发出金色火焰。修士说这个作品很像每个生命的发展。修士曾怀疑艺术是否真是天主给他的塔冷通和使命,他先学习放开小我的执著,而后终于分辨清楚、努力去做。那么,什么是天主赏给我的泥土,要我去形塑,去发展呢?而我每个有形无形的“作品”,是否投入情感、厘清意向,先与天主连结了?是否能让人看见天主?没想到,原以为的勾帽子课,竟勾起了这么多省思。感谢修士宝贵的分享,更期待能邀请修士在堂区开课一起做福传。 (古亭耶稣圣心堂慕道班萧淑美)
“亲手送暖”活动计画募集100顶全新手工编织毛帽或围巾,致赠给年长耶稣会士与弱势长者,温暖老人家们的身心。您可以捐赠您亲自手工制作的毛帽或围巾寄送至耶稣会资发室,由本会来转交给需要的长辈们;或是您家中有全新毛线球材料,也可以转赠给耶稣会,让杜修士或志工们来编织,并在编织的过程中为长辈们祈祷。活动相关讯息请查看耶稣会官网与FB,或洽询耶稣会资发室02-23215561询问。
文/图:耶稣会中华省资源开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