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一部触动人心的电影,当中的人物或角色,是否曾引起你深深的共鸣,或让你感到似曾相识、心有戚戚焉,甚至得到很大的认同?在巴基斯坦,耶稣会士范文终修士为青年成立一个读书会,借助文学的力量,陪伴他们共读一本小说、一部电影,从彼此的多样性中寻求合一。
“一出戏剧或一本小说能成功,往往只有在观众或读者无法摆脱一个印象,就是故事中所描绘的角色之间,必然的整体性 (inevitable unity)。”作家阿德瑞恩·冯刚神父 (Adrian Van Kaam) 及凯瑟琳·希利 (Kathleen Healyyin) 于《恶魔与鸽子》书中如此写道。
这段叙述,让目前正在做试教的耶稣会修士范文终 ( Joseph Phạm Văn Chung SJ) 自问:
“那我能从巴基斯坦的学生中找到什么‘必然的合一’(inevitable unity) ?”
“这里的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合一?”
“他们要怎么贯彻呢?”
这些问题犹如蚂蚁啃噬着他的心。因着对阅读的热情,他决定在罗耀拉厅 (Loyola Hall) 成立一个读书会,结果至目前为止,他已在拉合尔市 (Lahore) 聚集了10到15位同样爱好小说的年轻人。
“品味”小说,每个月分两次进行。月初宣布选书,到了第一个周六,读书会成员看完小说后聚在一起,分享发人深省的想法。他们运用依纳爵灵修的一个主要特色――反思,对小说的主题和角色进行深度的探讨。
及至当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年轻人换成观赏改编自同本小说的电影。这部分以书摘开始,之后介绍影片的背景。观毕电影,参加者进行讨论,接着针对书本和电影的呈现做比较,探索两者间的差异以及视觉叙事的影响。“这是文学分析和电影欣赏完美的结合。”参与者之一罗马·沙姆沙德 (Roma Shamshad) 说。
另一位参加读书会的青年则表示,虽然他不知道这样的进行方式是否有成效,但他却对活动带来的“合一”给予肯定。
首先,主办人在选书这方面即有“融合”的意味。即使这些书是写于很久以前,反映的是作者那个年代的时空背景,但它们仍继续呼应着巴基斯坦的生活。无论这些书来自哪里,英国、美国、欧洲或亚洲,它们的核心价值在于书中所描绘的人物和生活,以及它们与现实的关联。小说本质上是透过语言精彩的表达,来捕捉人类的经验。小说里的文字渗入了巴基斯坦的土壤,丰富了这片土地,让人们能不断从中挖掘出最深刻、最美丽的真理。生活经验和感知,将小说与现实连结起来。
其次是在既有学习气氛,又让人感到被接纳的环境中,透过友好的对话找到合一。
“你是谁?”
“你从哪里来?”
“你的观点或生活方式是什么?”
“你有信仰吗?”
诸如这些话语,仅是修辞上的一种反问,读书会成员不用回答,但能再三反刍。小说和电影为年轻学生提供一个共同的基础,他们因此能趁著一起喝茶、用饮料干杯、吃吃爆米花之际,透过分享观点来寻求团结一心。在这个平台上,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且美丽的,值得被称扬赞美。换句话说,多样性 (diversity) 中存在着合一 (unity)。或许,多样性来自头脑,而合一则发自内心深处,因为生命的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灵魂的爱,是每颗心的“本质”。这种合一,在巴基斯坦年轻人中显而易见。
正如阿德瑞恩·冯刚神父和凯瑟琳·希利在他们的书《恶魔与鸽子》中所写的那样,“天才透过他的创作,发现他自己是谁。而我可以经由他的创作,发现我是谁。因此,我能从杰出的诗作、小说和戏剧当中的角色来看我自己,好学习成为潜在的那个我。毕竟它们放之四海皆真实,在其中甚至有我自己的影子。”
文:耶稣会阮玉龙修士 (Peter Nguyen Ngoc Long SJ) 他目前在巴基斯坦做试教 (Regency)
文/图来源:耶稣会亚太区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