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尼雅加达和茂物的难民为了长久之计,自己帮助自己,拿出看家本领教导其他难民一技之长,彼此互助与增能。他们甚至成立了学习中心,还有教育孩子的学校。这种韧性与精神,不仅创造出强烈的团体意识,也鼓舞了支助他们的耶稣会难民服务处及澳洲耶稣会使命单位的伙伴。

2024年6月,我很荣幸在雅加达熙来攘往的街坊社区,与茂物 (Bogor) 平静祥和的乡间,亲眼见证了由我们的伙伴,印尼耶稣会难民服务处 (Jesuit Refugee Service, JRS) 引领的难民支持举措,和其带来的深远影响。此行打开我的视野,从那些因为冲突、迫害,或者动荡而被迫逃离家园的人们身上,看到了超乎常人的韧性与精神。

我的行程始于探访难民家庭,他们在流离失所的严酷现实中苦苦挣扎。我直接看到这些家庭面临的许多挑战。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例如食物、住所,以及医疗照顾,往往很稀有。孩子的教育经常被迫中断,使得他们的学习和发展上,留下难以填补的巨大鸿沟。此外,没有合法身分或证明文件,也造成他们取得必要的服务和就业机会的障碍。

经由印尼耶稣会难民服务处的个案管理方式,这个由澳洲耶稣会使命单位 (Jesuit Mission Australia)支持的计画*,能够客制化我们的援助,以提供最有效的支持。这种支持包括照顾他们的基本生活开销,好立即纾解它们迫在眉睫的经济负担。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处理他们迫切的需求,也培力难民,着眼于长久之计,诸如保障有居所,还有可接受教育和职业训练。这使得他们能专注于重建他们的生活,并找到离乡背井的长期解决办法。

隔日,场景转换至经由教育和职训的社区培力。我有机会见到一位从苏丹来,很出众的难民女士,她特别为成年妇女,主动开设私人英语教授课程。她透过语言教育,致力于为其他人增能,实在很鼓舞人心。我也和一位来自阿富汗,勇气可嘉的女士谈话,她为女性主持缝纫课程,教导她们珍贵的技能,那既可以作为收入的来源,也能是促进社区交流的一种方式。

由同样是难民的苏丹女士,开设的英文课程
由同样是难民的苏丹女士,开设的英文课程

 

我也有机会参观像“难民学习基地” (Refugee Learning Nest, RLN) 和“流离失所儿童照护中心” (Care the Displaced Children, CDC),这样深具启发的举措。这些由难民自己成立和管理的组织,对于他们社区所面临的挑战,有着独到的体会。RLN 与 CDC 提供一系列的课程,包括正式及非正式的教育、语言课程,以及像是家教和工作坊等教育的支持,目的在于让孩子的教育不中断。老师和职员当中很多人也是难民,他们的奉献与足智多谋,创造了一种强烈的团体互助意识。学习中心不光是几间教室,它们也是希望与复原的灯塔,既为难民提供支持的硬件空间,也提供学习及成长的机会。

在实质的支持之外,这个计画显然也提供了一条救命绳索――一种安定和希望的感觉,哪怕前方充满未知数。自从我六月的拜访后,我一直反思这些体验。最震撼我的,不光是这些难民面临的艰困,还有他们对于建立更好的未来,那种坚定不移的决心。我遇到的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事――一则关于韧性、希望,还有,对于一个能称之为家的地方,人心共通的渴望的故事。

在全球流离失所危机的错综复杂之中,我们很轻易因个中考验之大而感到受挫。然而,借由伙伴关系、倡议和富有同情心的行动,我们能为那些最需要援助的群体,他们的生命,带来实质的改变。每个难民的旅程,皆是为支持与团结所能带来的改革力量作见证,他们提醒了我们所共有的人性,还有与全球流离失所的人们,站在一起的必要。

*耶稣会澳洲使命单位,很荣幸能支持印尼耶稣会难民服务处的难民计画,提供在这个国家的难民及寻求庇护者,攸关生命的帮助。

文:威利·陈 (Willy Tan)
威利是耶稣会澳洲使命单位国际计画的协调员,也是亚太区联会“移民与难民网络”(JCAP Migrants and Refugees Network) 的成员
文/图来源:耶稣会亚太区联会 (JC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