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的第一周,来自耶稣会亚太区联会的各会省、会区和使命单位的使徒代表,齐聚印尼日惹的坎彭梅迪亚渡假村,一同探讨社会使徒工作的关键领域、挑战,还有接下来的步骤。耶稣会社会正义及生态秘书处秘书长哈拉弥佑神父亲临现场,中华省社会使徒工作助理徐森义神父也出席此次会议。
2024年10月的第一周,来自耶稣会亚太区联会(JCAP)的各会省、会区和使命单位的使徒代表,齐聚印尼日惹 (Yogyakarta) 的坎彭梅迪亚渡假村 (Kampoeng Media ),花四天的时间探讨社会使徒工作的关键领域、挑战,还有往后的步骤。
中华省社会使徒工作助理徐森义神父也出席了这项会议。他表示,此行最大的收获是打开视野,看见不只是地方上的,还包括地区性、整个亚太区、普世耶稣会的工作趋势、需要,以及目前正在推动的事情。
然而他也提到,会议的第一天,所有与会者即看见一个忧虑,就是耶稣会在社会参与的方面越来越弱,一方面因为会士人数减少,一方面更因年轻一代的会士对此领域不太感兴趣。他提醒,依纳爵的灵修打从一开始就是与贫穷者和边缘者在一起,但我们现在的灵修仿佛不用理会这些人,而且比较个人主义。当我们一直在谈“我们”,就包括了这些弟兄姊妹,我们无法将他们排除在外。
耶稣会亚太区联会社会事工秘书 (Secretary for Social Ministries) 茱莉·爱德华兹 (Julie Edwards) ,在普世耶稣会社会使徒工作更广泛的脉络下,对于亚太区提出一个概述。她提到2008年在西班牙的会议上,确认了共同关注的议题,最后促成了全球依纳爵倡议网络 (Global Ignatian Advocacy Networks) 的成立。亚太区联会的工作受到几个主要的背景影响,包括历来大会、耶稣会普世性使徒优先 (UAPs)、《2023耶稣会现况》(DSS)。在稍晚的报告中,爱德华兹重提我们社会使徒工作中的耶稣会及依纳爵基础,强调明确传达我们耶稣会身分的重要性。

印尼省省会长本笃·朱利亚万神父 (Fr Benny Juliawan SJ) 关于亚太地区逐步发展,尤其是在数位经济脉络下之现况的报告,帮助我们为之后的讨论奠定基础。朱利亚万神父具有发展研究和社会学的专业背景,他解释了数位时代如何催生出建立在线上平台的新商业模式。这导致了自由业、零工和专案工作大量增加。然而,这些改变虽然提供了新的机会,却也创造了对许多人而言并不稳定的工作条件,贫富不均仍是主要的问题,因为大型科技公司掌控了九成的收入和获利。
朱利亚万神父强调,国际劳工组织在革新尊严劳动 (decent work,又译合宜工作) 架构以因应数位经济上的努力,着重于学习及技能、能力建构 (capacity building),以及社会保障 (social protection) 等。但是在此地区的政治论述中,更深刻的道德与公民关注却往往付之阙如。或许耶稣会社会事工,可透过引起社会大众注意这些重要的议题,来填补这道鸿沟。
朱利亚万神父的报告,引发了与会者对于亚太区联会当前使徒计画的进一步反思。亚太区联会主席尊·威莱神父 (Fr Jun Viray SJ ) 重申区联会关注的全球移民及生态关键议题,并强调跨使徒单位及跨区联会更大的合作。他力促:“我们必须有创意地重新想像,我们正在做的是什么、我们的计画如何能与其他人有更好的协同效果,还有与耶稣会之外的组织建立伙伴关系。”
威莱神父也反思以共同分辨作为前进方式的重要性,侧重它在设定社会事工的方向时所起的作用。“我们拥有共同分辨的能力,这是我们和非政府组织的区别。我们不仅是非政府组织,也聆听着圣神要带我们前往何方,如此我们方能执行天主的使命 (missio dei)”
他鼓励与会者参与“使徒性的梦想”,展望接下来五年社会使徒工作能达到什么境地。他提出,这个梦想的过程将会刺激使徒活力,而且启发出合作和具体行动的方式。
徐森义神父也回想,威莱神父于谈话中提醒,耶稣会的参与不能只停留在理念上,还包括实际的一些行动,那就要有组织、要有机构,不可能没有专业,就可以做什么事。
此次的聚会,确实凸显了建立网络及合作的重要性。耶稣会社会正义及生态秘书处秘书长 (Secretary for Social Justice and Ecology of the Society of Jesus) 罗伯托·哈拉弥佑神父 (Fr Roberto Jaramillo SJ) 说明,建立网络不仅仅是连结有类似工作目标的人们或组织,而是关于发展一种超越个别机构兴趣,共同承担的使命。“建立网络,非常近似于参与制造脊椎、膝盖与手部工作的骨骼与肌肉系统。”哈拉弥佑神父如此说道,藉以强调,合作对于社会事工能顺畅运作,有多么不可或缺。

徐森义神父解释,哈拉弥佑神父想表达的是,网络不再像过往只是在一个又一个相同的圈圈之间,画起连结的线条而已,它像膝盖,里面有不同的骨头、筋络、肌肉等等不同组成、不同的功能、样态,但是在发挥膝盖运动的功能时,我们就会看到它们整体的协和性。因此,当我们提到网络时,需要打开眼睛看到彼此的不同,却又可共同工作。
建立网络的核心,必然包含一种深切的慷慨与承担的责任感,“我们必做的事与我的事,一样重要。”哈拉弥佑神父表示,建立网络不是一个额外的任务,而是一种前进的方式,这凸显了被连结 (to be networked) 的改革潜能,而不光是建立网络。他指出:“我们不只是建立网络,我们也被连结到他人的网络。”这标志了一个重要的典范转移。他强调,网络不是官僚的结构,而是使徒性表达 (apostolic articulation) 的空间。这个观点鼓励了耶稣会士和使命伙伴,将网络视为对话的机会,而不是治理耶稣会的工具。
徐神父也举例,像联合国气候峰会 (COP) 、生态、移民、难民的问题,这些情况都已存在,且有许多人跑在前头努力,不能说还要由耶稣会主导,建立一个网络,而是必须去配合别人,参与,并加入一些行动,例如联合国行动。耶稣会要为了公益 (common good)、为了更大的目标,与众人一起合作。
与会的代表们也提出牵涉在网络化结构中领导的问题,特别是在优先次序和方向改变之时。哈拉弥佑神父借由提醒分辨的重要性,来回应这方面的问题。“被连结至网络,就是内在被改变。我们需要有很强的灵修基础,使圣神来改变我们的生命。”他说。
紧接在灵修交谈之后的全体会议上,与会者皆认可,建立网络在他们的使命背景下的重要性。东帝汶社会服务处的胡里奥·苏沙神父 (Fr Julio Sousa SJ) 提到:“这里对我们提出呼吁,是接受我们没办法做每件事,并且,专注于我们能做的,以及我们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其他人则讨论,在网络关系中如何继续发展,特别是在深受数位科技影响的当代。

会议尾声,与会者在听取各种宝贵洞见之后,包括帮助规划的实用工具、印尼当地青年的声音、耶稣会全球学习 (Jesuit Worldwide Learning) 的伯铎·巴雷斯神父 (Fr Peter Balleis SJ) 的报告,分成小组反思他们对于亚太区联会未来的愿景。每组发表时,以象征的图像来说明他们集体的希望。有一组画了一座桥,代表坚实的基础与合作,而另一组描绘了一畦田园,呼吁合一和行动。第三组的图是一条河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则像是一棵枝叶繁茂的树,由此强调网络和“划向深处”。最后一组想像,社会使徒工作是一间在树底下的房屋,提供休息与支持。一旁是抬起一只脚,倾身走在风中的依纳爵,一只手握住他人的手。
文:耶稣会亚太区联会、耶稣会中华省通传中心
图:耶稣会亚太区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