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曾是折断的蜡笔。断掉的刹那或许惊讶,但仍可继续绘出只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图画。集结了19个社福与学界组织的穷学盟,八月底于耶稣会台北耕莘文教院一楼礼堂举行的“向贫穷学习”讲座,5位年轻工作者和一位精神疾病经验者的现身分享,触动了现场所有来宾。他们重新看见“贫穷”的多种面貌,也看见天主不同的面容。

2024年8月31日,前来台北耕莘文教院参加“向贫穷学习”讲座的听众,无不感受到如室外骄阳般的明亮、炙热。一群年轻的社会工作者齐聚一堂,慷慨分享他们在街头、在社区、在弱势儿少、在精神疾病经验者中工作的经验,还有最重要的,他们对于“贫穷”深刻的体认。

这是由贫穷学习行动联盟 (以下称穷学盟)、耶稣会耕莘文教院耶稣会Magis 青年中心耕莘文教基金会基督生活团携手合办的活动。在下午两个半钟头的时间里,人生百味的巫彦德、梦想城乡的陈秋欣、微光盒子的陆靖襄与郑慕曦,还有活泉之家的苏莉淳与精神疾病经验者太阳奈克,让现场聆听的来宾体会贫穷的多种面貌,它们都是天主的面容。

邀请你来聆听,当日两位与会者的分享,以及耕莘青年写作劳动合作社采编部的详实记录。

向贫穷学习讲座会场
向贫穷学习讲座会场

 

基督生活团永奉团员 余妙琼
聚会回家路上,注意到路灯好像比平常明亮!联想上周六参加的讲座—-“向贫穷学习”。5位30岁上下年轻人,当初因偶然机会、或是写研究报告等而进入万华、文山区,以不同的方式陪伴来自贫穷线各层面的人们,如家暴、性侵,酗酒、毒瘾、思觉失调、从事公关行业⋯。这几位讲员均有他们的专业,但分享在陪伴过程中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用既易又难的态度,给对方时间、聆听、不批判、接纳。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找回生命的能动力”,需要陪伴的这些人们长期因为自身的状况而导致与家人、朋友、社会的关系破裂、长期失业到与社会隔绝,一般人很多时候都用以为最快、最好的方式去拉别人一把,想让他们立刻回到“正轨”,其实不然。因为内伤需要足够的时间修复、被关怀⋯重新感到被爱,才会愿意站起来!

感谢天主让不同天赋的人们从事呈现祢面容的服务,求祢加倍保守及引领他们,因为“祢的语言是我步履前的明灯,是我路途上的光明。”( 咏119:105) ,唯有祢的陪伴,我们才能从软弱中获得力量,也祈望我们能成为他人的同行者,跟随祢、爱慕祢。

基督生活团永奉团员 张令憙 
“向贫穷学习”讲座让我惊艳。其中“梦想城乡”的分享尤其让我印象深刻:许多漂泊的人,因为种种原因,在生命中并没有多少选择的空间,他们的贫穷与其说是物质的困乏,不如说是经历许多挫折后,感觉自己的生命没有价值,没有希望。但去到梦想城乡,会有人引导他们画画,有许多媒材(如蜡笔、水彩)、许多色彩可选择,当老师引导他们拿起一枝蜡笔,把它折断,他们会愣住:可以吗?然后老师可能给一些轻松的主题:画出自己爱吃的东西、如果我是一日国王…带领他们回溯自己生命故事中值得记忆的时刻。

我在听到并想像那个折断蜡笔的刹那,也感觉惊讶和悸动了:这让他们知道,折断也是一个可能的选择,而断折的蜡笔仍能画出美丽图像。很棒的学习,这些年轻社会工作者的创意与爱,让我体验他们实践了“为小兄弟做就是为我做”,而充满感动和感谢。原来,贫穷的经验中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深刻体验和哲理,从辛苦的生命经历中,看见人心的韧性,也在同行中见证希望。

人生百味的巫彦德
人生百味的巫彦德

 

耕莘青年写作劳动合作社采编部
所谓的贫穷,究竟是什么?向贫穷者学习,又要学什么?

人生百味的创办人巫彦德分享,大众咸认的“贫穷”,往往停留在“没有钱”等物质上的缺乏;而穷学盟所关注的“贫穷”,则是更宏观的定义——选择的匮乏。许多社会上的弱势族群,并非经济上实质的困难,例如酒店公关,看似经济条件优渥,却往往缺乏投身其他产业的“选择”。

面对不成功的时刻
穷学盟所举办的活动,目的大多在于“增加社会对于贫穷者的认识”,例如贫困家庭参访、流浪生活体验等。期许在一个“教导孩子们成功”的社会,让孩子学习“如何面对没有成功的时刻”。许多人认为,“幸福”应该是在“拥有许多”方才得以体会,然而在参与活动后,与会者发现,人们往往是在一无所有的环境下,才能体会到自己的“拥有”,并珍惜真正重要的人事物。

巫彦德分享,我们所处的社会情境,高度要求人们立即性解决失败,然而在许多情况下,社会弱势者所面对的处境皆由多重困境所导致,造成难以立即性脱离。这个社会对于社会弱势者的污名,时常认为“无家者就是好吃懒做”,真正的问题核心却是,因为“没有值得努力的目标”。人生百味认为,无家者并非懒惰,而是“休息不足”。在跌倒时,身边所有人,都催促着他们赶快站起来。因此,人生百味的理念核心在于“与困境同在”,理解每一个人都有需要停下的时刻,等待自己获得了充足的休息,再一起寻找再次站起来的方法。

梦想城乡的陈秋欣
梦想城乡的陈秋欣

 

不满意,但独一无二
梦想城乡专案企划陈秋欣分享,贫穷者经常处于经济、人际、心理的多重匮乏状态。基于已有许多组织投身于“生存资源”,梦想城乡提供一个让贫穷经验者得以获得“心理支持”的空间。他们使用艺术创作方案陪伴贫穷经验者,重建人际的连结,并获得自己的力量与生命的弹性。方案中时常鼓励学员主动作出选择,并且透过选择的过程,让学员找到自己的力量。在一位学员的分享中,他说:“我还是没有很满意我今天的作品,但这是我独一无二的作品,就跟我的人生一样。”

穷学盟所期待的并不仅是脱离“挫折”的处境,更是与会员们一同成长,尝试用全新的眼光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并学习与之同在。

许多在贫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家中的长辈并没有心力好好陪伴与对待孩童。位于台北市文山区的微光盒子,因此致力于弱势儿少的陪伴,希望带给孩子们一个可以安心成长的空间。

有别于其他儿少服务机构,微光盒子不着力于“课业扶助”,而是让孩子在组织所提供的场所,尽情从事任何想做的活动。

微光盒子的陆靖襄与郭慕曦
微光盒子的陆靖襄与郭慕曦

 

每个人都曾受伤
两位年轻工作者陆靖襄与郑慕曦分享,在从事社会工作时,有时会不小心落入“我在助人”的思维,以“我们是不一样的、我想要帮助你”,作为自己与孩童之间一堵高墙,导致自己无法与孩童建立真正深刻的连结。但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都有受过不同程度的伤。看似人生顺遂的工作者,透过真诚面对曾经的脆弱、与孩子真诚的连结,终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被理解并被完全接纳。

活泉之家的社工苏莉淳,透过活动让与会听众了解“污名身份”的运作,反思,为何罹患部分疾病时,人们会不愿于公共场合透露。这个社会上对于精神疾病的污名,往往造成许多经验者的声音难以被社会大众听见。

活泉之家的苏莉淳
活泉之家的苏莉淳

 

活泉之家以艺术创作、写作、生命故事叙说的方式,希望让精神疾病患者的故事被社会看见,期待社会保持弹性的对话空间,不抱持先入为主的观念。

在精神疾病经验者太阳奈克的分享中,透过自身的经验,让听众了解思觉失调的症状,以及可能造成生活上的不便。许多被贴上“怪异”标签的行为,其实只是为了调适疾病产生的现象。透过他的分享,让精神疾病经验者的思路、举止背后的成因,被更多人理解,可减少社会对于精神疾病的污名化。

社工苏莉淳也点出,在这个资讯流通快速的时代,其实不管什么团体,皆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被社会大众贴上一些负面的标签、产生误解。在彼此倾听的过程中,活泉之家期待社会得与精神疾病经验者的生命产生连结,理解彼此的“同”,并接纳彼此的“异”。

精神疾病经验者太阳奈克
精神疾病经验者太阳奈克分享失序背后受苦的经验

 

观念比制度转变快
遗憾的是,许多心理的贫穷至今仍未被计入社会成本中,在听众回馈的时间里,部分经验者指出,很多群体未受社会救助法的保护。讲者除了说明“制度”面的困难,也解释,被制度否定的处境,在非营利组织仍然会被接纳。观念的转变,较制度的转变快速,穷学盟的成立,即希望无论制度内或制度外弱势者,皆可受到倾听、接纳。

欲达成资源重新分配,光是“正义感”或“道德感”,并不足以造成大幅度的改变。我们需要先让社会中“掌握资源”与“欠缺资源”的群体之间,产生同理与共感,让人们“因为彼此的快乐而感到快乐”。

从“我”到“我们”,是无论是穷学盟或是耕莘文教院皆希望达成的目标。走出自己安适的群体,学习与不同处境的人们互动、对话、理解,在分享了彼此的生命故事后,携手并肩前行。

文:张令憙、余妙琼、耕莘青年写作劳动合作社采编部
图:耕莘文教基金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