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别于其他宗教传统,圣依纳爵邀请我们大胆探究内心的渴望,认为我们一旦知道这些渴望是什么,发现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就会知悉天主的旨意是什么。 换言之,有规律地去查验内心的渴望,能帮助我们在灵修上成长,也能发现它们是否与天主对我们的渴望相符。
在依纳爵的观点中,“渴望”就是推动火车前进的“引擎”。少了渴望,我们永远不会在大清早起床。我们永远无法学会任何事物或与他人建立关系。我们永远不会爱天主或其他任何人。爱发自内心,不在脑中,而开启心灵的那把钥匙就是渴望。圣依纳爵在《神操》中说,我应该“祈求我所想要的”。对他而言,灵修生活的成长就是培养渴望。
这是一个相当大胆的想法。大多数的宗教传统,对渴望抱持强烈的怀疑。对佛教徒来说,渴望(欲望)是痛苦的根源。古代和现代的斯多葛学派都排斥渴望。基督宗教道德家对于渴望,尤其是性渴望,给予严厉的否定和制止。但是依纳爵认为,我们不应该压抑渴望,而应该将其带入意识的光照中,在那里它们可以被理解、掌握,并在需要时得到疗愈。
我们常常需要深入探究自己的渴望,看看它们真正的含义。让我们看看《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又译《北非谍影》)这部电影中,瑞克的美式咖啡馆(Rick’s Café Americain)老板瑞克.布莱恩(Rick Blaine)的例子。他爱伊莎.隆德(Ilsa Lund)。他认为,爱就是要全然拥有她;但他发现真的爱她就意味要放手。
再比如《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 ,又译《小气财神》)中的吝啬鬼,埃比尼泽.史古基(Ebenezer Scrooge),他渴望内心平静。他认为那代表孤身度日,省却人际关系里的麻烦和痛苦;然而三个幽灵后来告诉他,他渴望的平静,将可于人情温暖及对人的喜爱当中找著。
伟大的耶稣会心理学家威廉.贝瑞(William Barry)写道:“稍微搔一下这些渴望当中的任何一个,那怕是看似极为自我中心和物质化的渴望,我们都会发现,我们想要知道一些关于天主的事情,还有祂与我们的关系。”
渴望是“依纳爵式分辨”的核心。依纳爵说,天主将我们最深的渴望放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一旦知道这些渴望是什么、知道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就会知道天主所想要的。
发现我们真正的渴望,就是分辨的工作。这迫使我们涉入沉积了需求、期望、要求、恐惧、渴望和情绪的巨大沼泽中。在依纳爵的观点中,渴望没有好或坏、配得或不配得、有害或有益的。它们或是符合常规(ordered)或是失序偏离的(disordered),是合宜的或不适切的。
这是一个简单的区别,但却难以实践。金钱在你生活中的地位是什么?你需要挣钱,但你需要挣多少?你应该花多少精力去赚取金钱?拥有良好的健康很重要,有多重要呢?你应该花多少时间在健身上?在健康饮食上?在避免感染上?
经验法则告诉我们,那得要查验这个渴望把我们带向何处。往内走的渴望是失序偏离的。我们内在的一些渴望想要拥有物品:漂亮的房子、前景看好的高薪工作、应得的假期。其他的渴望则引领我们走出自我。我们渴望与另一个人分享生活,创造一些尚不存在的事物,打造一个家,或帮助他人满足他们的渴望。这些是更深层的渴望——去给予,而不是拥有;去分享,而不是持有。
要充分善用你的内在渴望,规律地对它们加以反思。从微观的层面来看:你渴望的哪些东西是“需要的”,哪些是“想要的”?哪些花费了太多时间?哪些是令人心满意足的,哪些不是?从宏观的层面来说:你正在追求什么伟大的渴望?你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在你的家庭里,有什么是需要去做的?你想做什么来让你的社区变得更好?
设想一个精灵此时出现,邀请你许下任何你想要的东西。你会说什么?你会为了什么而牺牲一切?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那正是天主所想要的。
文:吉姆.曼尼 (Jim Manney)
文章来源:IgnatianSpirituality
图:Reinaldo Gutierr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