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港、澳青年于7月15至21日,齐聚台湾,进行为时一周、分组的生活体验。耶稣会麦智宽神父,在陪伴“移工与多元族群”组青年进行体验时,浮现了对“家”的反思,也让青年从自己的身体出发,亲自去探问。他说,有一天,我们整个生命都要找到属于它的家。

家在哪里?!

这个提问,可以当作我陪伴 MAGIS 生活体验其中一个小组的交会点。无论是山上的原住民,或在港口移民的渔工,或是在台北火车站、龙山寺聚集的街友,都面临“你得离开属于你的家乡”的挑战。

Magis 生活体验 拜访街友
麦智宽神父 (右) 与青年们拜访街友

 

来自澳门、香港、台湾的青年在投入三天的体验之前,首先集合在新竹纳匝勒灵修中心。纳匝勒也就是耶稣长大的地方。在这草木茂盛的美好环境中,我们每个人找出一颗种子,象征对接下来活动的渴望。

我以陪伴青年的身分投入这礼拜的体验,我选择摘下台湾薄荷,因为它与不同的料理或饮料会彼此配合得很好。我的渴望是,好好陪伴这群多元的学生。生活在一起,并且尝试与平常不同的互动模式,以加快我们彼此的认识和建立伙伴关系。

麦智宽神父为青年主礼弥撒
麦智宽神父为青年主礼弥撒

 

我很快就能欣赏每个人的长处,同时也发现,他们在不同的时刻,与我所期待的样子有落差,因为我在乎他们的成长,内心才会因此感到张力。

透过体验中接触到不同的人群,我的心慢慢开始对这种张力感到转变。坐在地上与北车的无家者聊天,听听他们的生活、触碰他们的过去,我好像被邀请开放自己的心,多多接纳脆弱和不完美的那一面。

接着,跟着服务外籍渔工的“新事”社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我又了解:原来坚强也需要软弱,因为对方愿意接受我的付出,我才能够服务。我们的长处和短处好像都能相辅相成。因此我意识到,在我的脑海里,“家”是一个安全的地方,让我不害怕揭露我的缺点,如同揭露我的优点。若没有这样的地方,是多么大的痛苦。

青年在新事中心的陪伴下,拜访外籍渔工
青年在新事中心的陪伴下,拜访外籍渔工

 

最后,为了协助我们小组成员整理三天多元群组的生活体验,我让他们探索另一种家,也就是说他们的身体。我邀请他们想像两个小时后会离开这个家去见天主。对身体每个部位的感谢和告别,让我想到耶稣的眼神。祂如何看着我们的强点和弱点?

那种充满爱的凝视,在我的信仰中唤起“肉身复活”的盼望。有一天,而且指日可待,我们整个生命都要找到属于它的家。

文:麦智宽神父
图:谢伟程、杨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