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会会士 Martin 修士,参与了中华省青年工作委员会于2024年6月10日到16日,在澳门利玛窦中学举办的两岸四地青年合作者培育活动。原本对陪伴青年不太有信心的他,经神师的提醒后豁然开朗,了解到自己不必扮演导师,而应成为一个有爱的同行者、陪伴者。
最近,我以耶稣会会士和服务成员的身份,参加了在澳门利玛窦中学举行的耶稣会中华省青年合作者培育。虽然名为服务团队的一员,但其实整个活动前后,汤涌、PJ、朴正焕三位神父,世芊、小薇,还有其他几位内地的伙伴们,承担了主要的策划、准备、主持及带领工作。他们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我则只是陪着学员们玩、吃饭、分享、聊天,不折不扣地作了一回吃闲饭,“坐享其成”的服务人员。
作为一个陪伴者,我这次也能够更专注地以观察、留意和聆听的姿态来参与。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这次培育的活动安排,不只是单纯地让青年们认识中华省和省内开展的青年工作。主持人小薇,先请大家反省和表达各人对于青年活动的理想和期待,也特别在这当中邀请他们分享自己参与青年活动的经验、与青年工作者及会士相处的感受等等。特别让我感到触动和启发的是一位学员分享道:“年轻人有时并非期待着谁能帮他解决问题,他更大的内在渴望是被聆听、被尊重、被陪伴。”
这也让我联想到自己试教(实习)一年来的一些经历,去年当我接到省会长的派遣,知道要去协助 PJ 神父做青年工作的时候,我心中着实有不少担忧,虽然自己年纪还不算太大,但我自感和当代的年轻人之间有道不深不浅的“代沟”,特别是对于 2000年后出生的一代,我心中给他们贴著很多负面的标签,“浮躁”、“自私”、“享乐主义”等等,我担心他们不配合、不听我的话。在服务当中,我慢慢意识到自己在以一个“导师”的心态和年轻人来往,试图纠正他们、解决他们的问题,而这也正是让我感到棘手和缺少信心的地方。
直到有一天,我的神师提醒我说:“不要太在意你工作的成果,你讲过的东西,人们过后多数都不再记得,但他们会记得你曾陪伴他们走过,把你真实经验到的耶稣分享出来,和他们一起走向耶稣,这就是最好的服务。”神师的一席话,让我如释重负也豁然开朗——我并非导师,也不必扮演导师,我应成为的是一个有爱的同行者、陪伴者。
在这次活动中,这份邀请愈发强烈地浮现了出来,特别在一天半的避静当中,看到两岸四地的青年虔心朝拜圣体,见证他们在祈祷中被天父和耶稣圣心的爱所拥抱和碰触。站在场地后面的我,心中涌起很多感动——再没有比这更有意义的事情了!
和几位青年一对一的谈话时,与过往很多次和青年人谈话的体会一样,在聆听他们的过程中,我看到了曾经走过和正在前行的自己,更看到陪着我一路同行,此刻也正和他们同行的耶稣。我感到这正是耶稣让我继续做的——与青年同道偕行,成为一个有爱的陪伴者。
文:Martin 耶稣会会士
图:Martin 修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