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耶稣会九龙华仁书院学生 的“Magis 生活体验”一停就是五年,2024年终于重新出发,2位老师加上24位学生,3月底到台湾进行6天5夜的沉浸式生活体验。
圣周来临的前两天,2024年3月22日,香港九龙华仁书院的教师、也是基督生活团团员,赖俊杰老师和莫钧澄老师,带着学生从香港抵达台北,委托台湾Magis青年中心,带领学生进行将近一个星期的Magis 生活体验。Covid-19疫情,打乱了许多计画,九龙华仁上一次举办生活体验,已是2019年。
“Magis 生活体验”的构想,是当今耶稣会青年工作的方向。旨在让青年透过不同种类的体验 (如徒步朝圣、生态体验、艺术体验、社会服务等) 能走出自我,在生活体验中实践 Magis(更)的精神,在万事万物中发现天主,让青年成为生活中行动的默观者(Contemplatives in Action)。
活动的前2天,九龙华仁师生先至台北道明传道中心集合,之后至耕莘文教院的 Magis 青年中心接受派遣,再前往台北、新竹、宜兰等不同地方进行为时3天2夜的生活体验,最后全体师生再重新回到台北聚会。
生活体验开始之前,Magis 青年中心的伙伴们,先带着学生享受了台北的夜市生活,还有白天的城市探索。圣枝主日当天 (3/24),师生们一起参加位在耕莘文教院内的古亭耶稣圣心堂,当日的游行、弥撒,由于24位学生当中只有一位是天主教教徒,这个开启圣周的礼仪,对他们之中多数人,真正是全新的“体验”。
弥撒后,学生们在 Magis 青年中心的小圣堂,接受神父的覆手派遣,带着满满的祝福与感动,他们随即按组别各自出发、展开生活体验。他们共分成五组:徒步朝圣组、移工与无家者组、台北城市组、原民生活组,以及生态环境组。
以下是其中四组学生结束体验后的分享:

徒步朝圣组
地点:宜兰礁溪
猴洞坑瀑布➡️五峰旗瀑布➡️圣母朝圣地➡️圣母山庄
说到“Magis”,很多人会想到“更”、“超越自我”等的字眼,但我似乎又不曾有机会去尝试,真正将这个精神套用到生活中。
我被分配参加“徒步朝圣组”,前往宜兰礁溪进行徒步朝圣。来到礁溪,刚下车,便被一阵扑面而来的海风惊醒。礁溪不大,像一个小镇,而且就在海边。看着和谐的建筑,和清净的街道,我觉得颇有日本乡郊的感觉。
在旅馆放好行李后,我们便前往我们要爬的第一座山。山径位于山谷,沿着溪流向上,我们来到了山腰。我们坐在岩石上泡脚,脚底是平滑的鹅卵石,四周被峭壁环抱,我们就如投入大自然怀抱的婴儿般,心中和谐而又平静。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出发前往攀登抹茶山。我们首先去五峰旗圣母朝圣地朝圣。据说,以前有一登山队在山上迷路,正当绝望之际,圣母显现,给予了他们希望,而他们也安全下山。来到这里,我们也向圣母祈求,期望她保佑我们接下来的旅程。
在这里进行最后一次补给后,我们便往圣母山庄前进。一路我们一直往上,有说有笑。尽管山路十分崎岖不平,我们也互相扶持、 互相鼓励。最终,我们终于达到圣母山庄。 站在山顶,俯览整个礁溪,青绿的高山就在身后,实在很是美丽。
虽说叫做“山庄”,圣母山庄其实只是一栋平房,房子里有一尊圣母态像。我们在那里和圣母一起向天主祈祷。
这次的“Magis Taiwan”之旅,带给我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体验,令我对自我提升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Magis”的精神,它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持续追求成长和超越的精神。
在徒步朝圣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与大自然连结,也与同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攀登山峰的艰辛中,我们相互扶持、鼓励,这种团队精神,让我们更加坚定地相信,只有超越自我的努力,才能发现生活的无限可能性。

生态环境组
地点:宜兰员山乡
生态环境体验是到台湾宜兰的员山乡,学习友善农业法。
我们亲手插稻苗、捉福寿螺(稻米的害虫),清清楚楚地明白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道理,劳动完之后在水沟洗脚放松,享受辛苦工作后的美好时刻。
透过下田体验,才明白什么是真辛苦,平时在香港的生活过得轻松,但时时都抱怨读书辛苦,其实读书相较之下,不是那么辛苦的。让自己也珍惜身为学生的幸福。实际种田的经验,也让我们学到只要努力做事,就会有收获。我们还穿梭于田间踏着自行车,享受当下、与当地人一起居住和饮食,体验当地的文化。
另一天,我们参观了员山乡深沟水源生态园区,了解到台湾的缺水程度世界排名第十八,但水费却是第三便宜。我们学习到植物与动物间的“适者生存”,明白了水的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食物和水。
透过今次的体验,我们明白到简单原来也可以很快乐,一顿简单的佳肴、一个简单的祝福、一个小小的帮助,都让我们好好感恩,让我们去珍惜每一个当下、记录每一个当下、享受每一个当下,真正令我体验到“生活”而不是“生存”。

原民生活组
地点:新竹尖石水田部落
参加Magis Taiwan 活动后,我了解到台湾的文化以及和香港不同的生活节奏。
这次我被分组至原民生活组,主要目的是在三天两夜里体验部落生活。内容包括:斩竹子用作烧水洗澡的燃料、学习弓织、整理货物、打扫露营区等等。很多都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事,虽然内容很丰富,但节奏却与平常的我很不同。忙碌后,我们都有些时间享受大自然、休息一下,并且把心静下来。
在部落中,我和高年级的学长去了原往民家中住了两天,其中三餐由我们处理。我和学长在接待家庭开的杂货铺里炒饭、打闹,合作促进了我们彼此的关系。
我们也去了那里的篮球场打球,看着学长们自由自在地打篮球,如在飞翔一样,不禁令我格外珍惜这种自由的生活。不被琐碎事情所困扰,不必要的争执,无谓的坚持,亦可在生活中尽量减少,这些皆令我无比向往过着自己能掌控的生活。
回想起当时在部落的生活,我发觉香港的生活节奏较快,自己的心情也会久久不能平静。在台湾的经历即使是只有六天,却为我带来了长期的影响。我发现面对生活的困难,我比以前更能冷静地思考。每日的Magis circle,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一切,我能反思自己一天的行为对错并加以改善,直到回家,我依然得益于此次活动!

移工与无家者组
地点:辅仁圣博敏神学院
不知道大家对于“移民工作者”有什么印象呢?说到移工,普遍的人可能就会想到是社会的小众群体,一些在生活中不起眼的角色。但有没有人想过,如果没了他们,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呢?既然他们贡献了不少社会劳动力,为什么他们的权益就一直被忽视呢?
生活体验的第一天,我们探访越南的移工,跟他们互相分享各自的文化和特色,他们更为我们准备了一些越南的地道小菜让我们品尝。之后老师就带我们去参观圣博敏神学院,体验神学院学生的日常。
第二天我们去了几个渔港,透过新事社会服务中心的社工督导李正新老师分享,我明白在台湾当渔民的移工们,是多么艰辛。此外,我也学会到不少关于渔业运作的知识。到了晚餐时间,我们更亲自与一些移工渔民聚餐,尝试他们平常吃的晚饭。
到了最后一天,我们去了台北市龙山寺旁的露天广场,那里是游民人数众多的地区。我们到不同的商店收集纸箱,体验身为无家者的生活,最后就向他们派发我们所收集到的纸箱。
当天午餐,我们挑战只用五十元台币去买自己能吃饱的分量,模拟无家者们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也是用这个价钱买东西吃。想到他们每天只能吃这么少的分量,让我反思到,自己平日挑食的习惯实在不应该。
透过这几天的体验,我了解移工们离乡背井 、只身来台工作的辛酸,面对语言不通、饮食文化差异等等的问题,实在不容易。虽说他们不是本地人,但在这里却是付出血汗,希望之后无论是政府或是雇主们,都可以为移工们的权益或是工作环境,提供更好的条件。
文/图:香港九龙华仁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