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依纳爵的印象,似乎停留在他是带领人做避静的灵修大师,但我们也可留意他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具体来走这追随耶稣基督的道路。他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最小的弟兄姊妹身上,去找寻耶稣基督的身影,并以服侍祂的心情来行动。

依纳爵的皈依,就是他一生的志向从追求世俗的虚荣,转而追随贫穷谦逊的耶稣基督,这为他不只是内在理念上的转变,他更愿意以生活实际的行动来实践。

他踏上他的朝圣之路,将身上贵族华丽的衣裳送给穷人,自己却穿上穷人的粗布长衣。在茫莱撒(Manresa)期间,他乞讨度日,不修边幅,为补赎改正过往追求锦衣玉食的习性,好能实在地追随贫穷的耶稣。他自己后来在《自述小传》中也承认,他的这些举动并不是明智之举,但在其中我们的确看到他那渴望紧密跟随基督的热情。之后,他的灵修愈臻成熟,慢慢领悟到不须再一昧只将自己拘泥于刻苦守斋的行动中,转而将他毕生的精力投向如耶稣基督那样去拯救人灵。

在社会使徒工作上,另一段关于依纳爵的生平也值得我们注意。他在巴黎求学后期身体不适,医生建议他回家乡休养,他听从医生的指示,回到他的家乡罗耀拉(Loyola)。然而,他并没有回到他哥哥的家中静养,反而是待在一所收容穷人的医院,平日里帮忙照顾病人,也教导村里的孩童信仰教理。

一般我们对依纳爵的印象似乎停留在他是带领人做避静的灵修大师,但我们或许也该留意他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具体来走这追随耶稣基督的道路。他不是花很长的时间待在修道院里祈祷,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最小的弟兄姊妹身上,去找寻耶稣基督的身影,并以服侍祂的心情来行动。某种角度来说,神操的动力即是在具体服务这些最弱势者如同服侍基督的渴望与行动中展现。

耶稣会成立初期,除了我们所周知的开设许多学校外,也具体回应当时社会底层生活的需要,做了不少社会使徒工作。例如照顾流落街头的儿童,帮助妓女,协助她们能成婚并培养她们另外谋生的技能,探视监牢的囚犯,照护在疫情期间生病的人。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圣磊思,年纪轻轻就因为照顾病人受感染而过世。依纳爵在派遣会士时,常会特别提醒他们要关注当地穷困的人。初期耶稣会士承继依纳爵皈依后的生活方式,他们不只关怀人灵性上的成长,也实际去照料人身体物质上的需要,并致力于关系修和的工作。

捡垃圾的孩子

进入剧烈变动的现代世界,特别是在梵二后,修会也在找寻自身的定位,耶稣会透过第32届大会确认其在今日的使命——“服务信仰,促进正义”。《大会文献》强调会士在培育中与穷人共同生活一段时间是必要的,耶稣会士需优先选择穷人,这一关怀原则,使耶稣会士能成为福音的真实见证。当时总会长雅鲁培神父积极鼓励耶稣会各省区成立社会服务中心,而面对现代世界难民大量涌现的问题,他也推动享誉国际的耶稣会难民服务组织(JRS),为现代耶稣会注入许多活力,有些人甚至称雅鲁培神父为耶稣会的再造者。

耶稣会延续自依纳爵以来服务弱小者的传统,在未来十年四大使徒优先当中的一项,即在在修和及正义的使命中,“与穷人、被世界遗弃者、其尊严受侵犯者同行”。而在近来确认的中华省使徒计画优先中,也提出了“与青年及匮乏者同行,并彼此学习”。

我们慢慢了解做“社会使徒工作” 与单纯做“社会服务工作”不太一样的地方。社会使徒工作要花很多时间去分辨如何更像耶稣与同行者的相遇,去了解他们,在这当中去找到关键点做改变。社会使徒工作的核心,是体会同行者所经历的情境,重点即在于“同行”,要与最小的弟兄姊妹同行,更是在其中让我们大家与耶稣基督同行,成为祂宣扬天国临现的伙伴。

转载自 基督生活团刊物 《朋友间 》327期

文:徐森义神父 耶稣会会士 耶稣会中华省社会使徒工作助理

图:canv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