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印尼会省耶稣会难民服务处为难民、偏远地区及受疫情影响的贫困学子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让我们具体看到对弱势者的爱与决心能跨越种种的藩篱,“与穷人、被世界遗弃者、其尊严受侵犯者同行”不再遥不可及。

想像一下大约五百年前,耶稣会士圣方济.沙勿略和许多欧洲的传教士所到之处,要如何和在地人沟通?想必总是始于鸡同鸭讲、一团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如何催生有意义的互动?要怎样把基督信仰传递给当地住民,而他们自己又是如何适应每个地方的文化?

钻研东南亚历史的学者安东尼.瑞德(Anthony Reid),在他的著作《马塔兰:一本关于早期爪哇,爱、信仰与力量的小说》(Mataram:A Novel of Love, Faith,  and Power in Early Java)中,描述16世纪时一位英国船员和爪哇女士之间的爱情故事。当时的爪哇已跟阿拉伯、葡萄牙、荷兰和中国的商人有往来。印度教和佛教仍居主流,伊斯兰教则已开始吸引许多人,取得他们的信任,而基督宗教才在刚传入的初期阶段。爪哇的宫廷内斗迭起,书中的人物在当中起了压倒性的作用。英国的汤玛斯(Thomas)和爪哇的口译员丝莉(Sri)就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相遇了,但各有各的包袱。丝莉引领汤玛斯跨越语言、文化、意识形态和历史的鸿沟,勇敢地消弭差异,以达彼此理解且能保留他们生活的多元化。汤玛斯因此能走出自己的英国人舒适圈。

calculation
学生学习计算。

难民与居民

伊莉莎白.昆当根(Elizabeth Maria Quendangen)是印尼茂物市(Bogor)耶稣会难民服务组织(Jesuit Refugee Service, JRS)的志工,她也经历了同样令人费解却很丰富的互动与交流。她担任来自阿富汗、伊拉克、伊朗、苏丹、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刚果和厄立特里亚难民的印尼语老师,因此认识了已在茂物市住了几年,能操印尼话的阿富汗难民巴希尔.萨奇札达(Bashir Sakhizada)。他协助伊莉莎白教他的难民同胞印尼语。

“我从他们身上学会很多东西,习俗、文化,还有他们的思维,以及他们说起于祖国生活的故事时的方式。”伊莉莎白说。难民要与当地人往来,必得对印尼有基本的认识。小孩会比大人更快能驾驭语言,尽管他们与当地的孩子互动时难免不安。慢慢地他们就能轻松地跨越隔阂,以世界同胞的身分和大家一起生活。

refugeelearning
课堂上的难民。

遥远、偏僻和与世隔绝

勒利西苏.帕桑卡(Reliansius Pasangka)是印尼巴布亚省(Papua)耶稣会服务中心(Jesuit Service)的志工,他与位在内陆山区小镇瓦格提(Waghete)的一所蒂芝一号公立中学(Public Middle School of No.1 of Tigi)的学生,共同体验了富有创造力的交流与互动。印尼话因为受到乡土语言的影响,衍生出几种不同的方言。勒利在和学生说话时,察觉到不同的方言,他在帮助学生时,必须把这点考虑进去。他们没办法用印尼语写和读,甚至连基本的计算都不会。很少教师到这偏远的地区来,因此学生能学的也不多。资源进入偏远地区的困难,导致这种无解的问题。

博纳分恩图拉.查基林(Bonaventura Jaqlin)和夫拉基.多戈皮阿(Franki Dogopia)是勒利的两位学生。他们想要当老师,勒利为了支持他们,在放学后为他们追加额外的课程,并且用投影机给他们看看在瓦格提山区之外的世界。他说:“虽然我又病又累,仍想与他们同在、回应他们的需求。在其他人退出时,我很自豪还能跟学生在一起。”他坚信,不能因为地处偏僻,就阻止学生怀抱远大的梦想和开阔的视野。

studentsruralarea
偏远地区的课堂。

疫情与贫穷障碍

全球疫情造成了位于爪哇中部,天主教卡利维侬小学(Catholic Primary School of Kaliwinong)的学生学习中断和混乱。这所学校是由卡尼西苏教育基金会(Kanisius Education Foundation)委托耶稣会印尼省管理。老师、学生和家长被线上教学弄得很混乱。在这个贫穷的乡村地区,大部分的父母买不起能给小孩上线上课程的智慧型手机和上网方案。老师必须在贫穷和学生的需求之间,有技巧地引导。他们把学习的材料送到学生的家里。之后也给那些可以参与线上课程的学生作业。隔天,他们取回所有学生的作业,并给那些无法上网的学生额外的指导。即使疫情肆虐和上网的学习设备短缺,老师提供学生有品质的教育并不因此受阻。事实上,他们更是下定决心,在教育学生方面投入更多他们个人的关注。

耶稣会推行正义与修和的使命,要求我们以崭新的眼光,将学习的过程视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为了共同福祉而进行的文化相遇。伊莉莎白注意到难民学生遭受的不正义与苦难。勒利察觉了在偏远地区老师与学生资源分配的不均。混乱与贫穷可以限制线上的学习。尽管有这些困难,他们的相遇却是一趟,航行于差异之中、跨越籓篱的旅程,最终抵达作个世界公民和天主子民的共同目标。

homevisit
疫情时期的家访。

 

本文由耶稣会印尼会省提供,刊载于《耶稣会 2022年年刊 》 [From “Jesuits 2022 – The Society of Jesus in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