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区从事原住民事工的耶稣会士及使命伙伴近日在菲律宾召开研讨会,一同探讨“在现代框架内重新定义‘原住民性’的重要性”。与会者也探讨原民教育、原民经济的培力、原住民灵修与基督徒灵修的相遇等主题。
对原住民身份的认知不应局限于原始或简单的静态观念,而是要赞赏其充满活力的本质及其适应和逐步发展的能力,同时保留其核心价值和文化遗产。这是投身于原住民事工的耶稣会伙伴(Jesuit Companions in Indigenous Ministry, JCIM)于2023年5月9日至11日的聚会中所强调的讯息,台湾、印尼、老挝和菲律宾的代表出席了该会议。
英文 Indigenous一词来自拉丁文的 indigena,意思是“本土”或“从大地冒出来的”。在历史上,此词带有“野性”的含意,因为它不仅用于人,也可指植物和动物。即使在今天,原住民仍被定型,在主流大众的眼中,被视为“野”的。来自塔噶考洛族(Tagakaolo)的原住民青年依南泰(Reynaflor Inantay)悲叹:“我们经常与无知和不文明等描述扯上关系。”
然而,传统与现代化并非互不相容。JCIM 的聚会于布基农省(Bukidnon)的耶稣会避静院举行,该省是菲律宾七个截然不同的部族的祖居地。JCIM 此次聚会的主题在于凸显“在现代框架内重新定义‘原住民性’的重要性”。耶稣会士卡巴尧神父(Fr Ogie Cabayao SJ)以“理解原住民性”为题发言时谈到:“原住民性是一个因情况而异和动态的概念,受过去历史的挣扎求存和生活经验、国际主义者和当地的社会运动、原住民与其他人的关系所影响。”
在卡巴尧神父与其来自雅典耀达沃大学(Ateneo de Davao University)人类学系的团队协助下,此次聚会里的工作坊和讨论得以顺利进行。他的同事噶特麦丹律师(Lawyer Gus Gatmaytan)指出,“原住民性”此观念提供方法去表达及推进原住民的需要和渴求,不过若要真正接受原住民有能力和可自主地塑造自己的论述和决定自己的前路,持续不断的交谈是必须的。

菲律宾原住民领导计划(IP Lead programme)的领袖拉斯提玛多(Zacara Lastimado)则认为,了解原住民部族的不同背景状况,对于促进彼此的尊重及找出相互陪伴的最佳方法是重要的。
多年来,耶稣会菲律宾会省的原住民事工(IP Ministry)视教育为首要项目,一直协助菲律宾的原住民接受教育,因为教育让他们懂得行使自己的权利,积极参与影响其族群的决策过程。借着接受优质教育,原住民青年获得技能与知识,增强自信,能够以其文化身份为根基,游走于现代世界。目前正在大学攻读教育学系的奖学金得主蕾娜芙萝(Reynaflor)表示,教育改变了原住民的视角。举例来说,在接受教育后,她意识到早婚已不合时宜。她的志愿是回到自己的族群,从事教育工作。

很不幸地,经济能力对原住民来说是一大挑战,促使许多年轻人为助家人脱贫而离乡别井寻找机会。多个世纪以来,原住民族群遭边缘化及面对经济上的不公待遇。在此次 JCIM 聚会,出席者听到耶稣会在布基农省的原住民伙伴及合作者凭他们的坚毅达至成功的故事。多位来自不同部族的原住民也分享了如何透过有组织的倡议、与政府及公民社会合作、锲而不舍地争取认同,得到更大的保障和支持。
此次会议中,与会者也论及原住民的灵修与基督徒的灵修──尤其是在礼仪方面──如何能彼此丰富,并对此做经验分享的重要性。对此,来自台湾竹东的代表林宝贵女士表示赞同。她感动于“原民文化与基督福音的相遇”,聚会中“结合原民在地文化,杀鸡血祭并祈祷”的部份让她勾起血祭背后所表达的“和解与诚意”的回忆,这也让她有“回家的感觉”,因为其“父亲与叔字辈就是这样呼求造物主天主及祖灵”。此外,参与该礼仪者排队领受煮熟的鸡肉及脚上用血画线代表祝福欢迎,让她感受到圣神就临在于整个仪式中。她也表示,投身于原住民事工的牧灵人员“尊重并重视在地原民文化”尤其重要,同时对于“更新的福传牧灵方式与传统的文化彼此相互提升”也有所期许。
另一方面,亚太区联会主席墨雷诺神父(Fr Tony Moreno SJ)反思总会长在耶稣会第71届事务代表会议中有关普世性使徒优先的发言,他说:“大家都热衷于要去做一些事情,但问题仍然是:它是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模式和行事方式?”墨雷诺神父强调变革的重要,这不仅止于原住民族群,也包括陪伴他们的会士和合作伙伴。
在聚会的尾声,JCIM 协调人耶稣会士浮罗列斯神父(Fr Bros Flores SJ)指出,每一项使徒工作都是透过“身处其中、临于当地”的特恩(charism)所开始的。他希望有一天聚会的参与者有九成是原住民,同时也意识到前路充满挑战。他说道:“我们必须接受我们仍在起步阶段,面对当下的不确定性;在发现的过程中寻找喜乐;建立有效的系统来支援我们的使命。”